第一〇三二章 先見之明[第1頁/共4頁]
謝遷看了李東陽一眼,本能地感到心虛,但此時他俄然反應過來:“沈溪小兒用我筆跡寫的票擬,賓之兄必然當我熬夜將統統奏疏做了批閱,我那裡用得著如此心慌意亂?”
本來李東陽並未將謝遷要麵呈天子的奏本當回事,聽到此話,不由望了謝遷一眼,心想:“莫非是一語成讖,韃靼真的犯境南下?”
因為移民數量未幾,隻是定個目標,不但通政使司未正視,就連上奏的三邊總督衙門本身也都未曾將其當作一件應當頓時要求獲得天子答覆的公文,才令這份奏本在內閣中逗留兩日。
謝遷有些拿不定主張,不曉得李東陽是不是在說反話諷刺他?嘴上應道:“並不睏乏,國事著緊。”
“莫非我邊關數十萬將士,另有標兵、哨探無數,竟連韃靼人意向都無從發覺?”
李東陽接過奏本來,看到上麵所提內容,是三邊總督衙門佐二官上奏關於安設南下牧民的題目。
……
朱祐樘本覺得李東陽會奉上奏本,但最後奏本倒是從謝遷懷裡拿出來。(未完待續。)
奏本中提到,西北邇來常常有南遷徙民,傳聞是北方部落的牧民,要求朝廷想體例安設,不然將會以北夷待之,將其扣押為奴。
謝遷想的是,前日我剛上奏“止戰”,本日若被賓之得知我找沈溪來代替票擬,那我可真無顏再留在閣部。不過,這位置誰愛坐就坐,王鏊、梁儲、王華等人,隨便陛下安排誰來擔負便可。
李東陽臉上現出一抹苦笑,謝遷冇有跟他講擬寫此票擬的啟事,隻是讓他麵呈天子,讓他感覺有些不成理喻。
李東陽和謝遷是內閣大學士,又是弘治天子的先生,德高望重,他二人親身前去乾清宮,就算分歧端方也會有人通稟。
朱祐樘此時並未留在本身的病榻上,而是在乾清宮正殿座椅上,彷彿是在措置公事。顛末一段時候保養,弘治天子精力好了些,但仍舊咳嗽不止,李東陽和謝遷到達時,聽到內裡傳來弘治帝粗重的喘氣聲。
蕭敬出來道:“二位閣老,您們這是……”
沈溪以為,韃靼牧民被“本身人”打劫,心有不甘,又不曉得上頭到底要做甚麼,直接“棄暗投明”投奔大明。
謝遷第一個設法是:“沈溪小兒何時學會我的筆跡,還如此惟妙惟肖?莫非是我睏乏含混時親筆所寫,而非沈溪小兒所題?”
謝遷“自暴自棄”,回到本身的辦公桌後坐下,順手將桌上一份奏本拿起,翻開來一看,頓時嚇了他一大跳。
李東陽實在想不到,西北能有甚麼大事讓天子如此焦炙,之前反應動靜,不都是大明兵強馬壯,隻等出兵後勢如破竹,班師而歸?
朱祐樘一聽,麵色冷峻:“當真如此?且將奏本,上呈與朕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