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1頁/共3頁]
摘選自《後漢書·百官誌四》
“上計吏辟大將軍府,遷北軍中侯,在位十旬,以賢達特選拜荊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風先丘,莫不震肅,奸軌改節,不仁引頸。”摘選自《劉鎮南碑》
分開雒陽一彆經年,朝內諸多人物皆有所竄改,伏泉在伏完一番先容下,和各式人物都打了號召,這才帶領麾下兵馬和在場北軍諸軍一起入得雒陽城中。
並且這張則又忠心天子,深得天子信賴,此番能調任北軍中侯一職,除了是他善於武事以外,也與他得劉宏信賴有關,畢竟北軍是京師雒陽的最首要的禁軍,非天子信賴之人,底子把握不了,這麼說來,他也算是現在大漢朝文官裡一種異類。
至於為何張則能在段熲、何進這兩小我前被先容,倒是因為張則是他們的下屬,以是纔有這份禮遇。畢竟,段熲說到底也是大漢朝廷內部在職的“涼州三明”裡獨一的老資格名將,還曾兩度出任三千米的太尉一職,這資格明顯不是張則能比的。而何進,更加不消說了,不管其他,僅憑他mm貴妃何氏生下皇宗子“史侯”劉辯,就不是張則能夠對比的。
不過,莫看北軍中候固然官秩不高,僅僅秩六百石,卻掌控著大半禁軍,對京師重地,有著非常首要的職位。並且就任此職,不但代表其人能在天子心中留下諦視印象,就是今後外放,也絕對不是普通位置能夠打發,比如汗青上厥後“八俊”之一的劉表,也是在就任北軍中侯後有了帶兵資格,才氣順勢代王睿被委任荊州刺史一職。
漢製,北軍中候一人,官秩六百石,其羈繫北軍五營,防衛京師重地。所謂北軍五營,實在為屯騎營、越騎營、步虎帳、長水營、射聲營,彆離由各自地點的校尉掌管。北軍中候部下除了北軍五營外,另有七名屬吏能夠調派,這些屬吏由北軍中候自行征辟,而北軍中侯征辟屬吏的時候隻用知會一下大鴻臚便可,至於屬吏的俸祿卻為一鬥糧食。
前漢武帝時設置了中壘、屯兵、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統領北軍,此中中壘校尉就是北軍中候的前身,中壘校尉賣力北虎帳壘之事,堡壘即虎帳和虎帳四周圍牆、鹿角之類的防備設施。當時漢朝曾設置監軍禦史監護北軍八校尉,又曾設衛將軍以統領南北軍,這兩職皆不常置。不過直到本朝光武複國以後,不止是奪職天下材官,縮減處所兵力那麼簡樸,為了加強中心對軍隊管束的效力,其精簡八校尉為五校尉,撤去了中壘校尉,以北軍中侯領北軍五營,胡騎營併入長水營,虎賁營併入射聲營。
與張則扳話完,伏完便順次引介張則身後雒陽其他諸將,越騎校尉段熲、屯騎校尉何進等人伏泉天然是熟諳,其他之人多數也隻聽聞其名,本日也才得緣一見罷了,不過很明顯,都不是後代馳名之人,因為倒是冇有呈現甚麼讓伏泉別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