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3頁/共4頁]
龍川距南越都城番禺城五百裡,乃是南越東邊的流派,且北鄰漢境,故南越不但在龍川城屯駐重兵,更在龍川到番禺的沿途安插很多屯兵重鎮。
龍川城既是南越直麵大漢和閩越邊疆重鎮,更是南越王趙佗的“龍興之地”,故長年屯駐重兵,在被閩越和東甌兩國聯軍突襲時,城中駐有五萬步兵。
兩國聯軍倒是謹遵大漢天子的旨意,對龍川城圍而不攻,且是圍三放一,留城東不圍,任由城中軍民可從東城門出逃。
要說也是東甌和閩越出兵的機會選得毒,就選在存糧將儘,新糧未入的夏秋之際,又完整阻絕了各處糧道,不但南越救兵到不了龍川,糧食也運不過來。
趙胡大要上認錯受教,心下卻暗自腹誹,若非祖父拖著不死,抑或早早將王位傳給他,使他成為名正言順的南越王,豈會有這麼些費事事?
漢人的兵械多為鐵製,即便是漢軍汰換下的,但放在諸越卻可謂精美。即便是國力薄弱的南越國,很多將士還是用著青銅刀劍,蓋因諸越之地多深山密林,鐵礦難尋,且極度貧乏把握冶鐵技藝的匠師。
即便此番出兵南越無功而返,但光是獲得這些兵械,兩國已然賺到了。
尤是豫章郡,從彭澤(鄱陽湖)至全部贛水流域皆歸其轄治,轄地範圍在諸多漢郡中居於前線,屬民卻尚不敷百萬,人丁密度比夏季冰冷的遼東郡還低。
大漢天子的運營順利實施,東甌王歐複鳴和閩越王鄒餘善卻首犯著愁。
南越,可亡矣!
豫章郡的官員紛繁遵循天子陛下的詔令,向轄地漢民鼓吹這等理念,並在遍隧門路廣設粥棚,向避禍來的南越百姓施飯贈粥。
對山林作戰而言,戍守方的上風向來是大於打擊方的,何況南越雄師的目標地很較著是龍川城,兩國聯軍隻要扼守其必經之路,以逸待勞的見招拆招便可。
如此一來,不但百姓對其敢怒不敢言,便是過往支撐他的很多大臣亦是絕望至極,紛繁改換門庭,轉投旁的王子天孫。
閩越和東甌出動十五萬雄師,圍困龍川城,反倒是幫了趙胡一把。
南越為臨海之國,擁萬裡海疆,卻仍如中原之國般僅將視野聚於陸地,實乃大漢之幸!
蒲月末,閩越出兵十萬,東甌出兵五萬,在閩越西部邊城揭陽集結後,悍然侵入南越國境,進而圍困龍川城。
南越缺鐵,可見一斑。
他們尊奉大漢天子的旨意,出兵征討南越國,現下已過了兩月不足,卻未見大漢揮軍南下,此時已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我軍若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打擊,兩倍於敵就要儘力克服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