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1頁/共4頁]
哀勞使臣心知肚明,遵循漢軍近年對外作戰那等無所顧忌的殘暴作法,深山老林已不敷為樊籬了,為製止太大傷亡,漢軍是真敢放火燒山的。
兩國使臣得了大行令應諾,又懇請他撰寫份近似邦約形製的公文,遣快馬發往巽加和哀勞都城,讓派駐在的漢使轉呈兩國國君。
前來頒旨的大行丞宋遠見狀,啞然之餘不由扶額,隻覺烏桓人如此“渾厚渾厚”,實在是……大大滴良民啊。
為之何如?
當今匈奴式微,烏桓各部又非常見機的臣服大漢,日子過得愈發津潤,然在漢廷的決計壓抑下,烏桓仍未能建構起完美的軍製。
得以苟全,已屬不幸中之大幸,真正不幸的,乃是那些想要苟全性命,也不得其門之人,比方大漢東北的外洋倭奴。
每逢大戰再即,烏桓各部便會各自征兵,小部族出個三五百,大部族出個萬八千,總之湊夠人頭就行,打了敗仗,再按各部出兵數和斬獲的軍功分潤戰時緝獲。
在大漢境外,甚麼生靈塗炭,甚麼屍殍遍野,漢軍是壓根不在乎的,漢廷亦向來持默許的態度。
何況集結雄師的開消不小,烏桓不似大漢,既無完美的征兵和募兵軌製,常備兵員也未幾,能夠說是全民皆兵,也能夠說是全民皆民。
烏桓更是被匈奴逼入烏桓山脈,在匈奴人的殘暴壓榨下忍辱偷生近百年,慘得不能再慘。
因而乎,天子陛下“勉為其難”的準奏,又非常體恤的給那六萬烏桓雄師賜了大量糧食,冬衣和火油,供其越冬所需,待得開春雪融後,再出前去玄菟郡的北部邊塞,在漢軍的接引下逐批入塞,從東暆軍港登艦,前去倭奴列島。
不但烏桓如此,昔年包含鮮卑在內的其他東胡部族皆如是,若非如此,東胡也不會被冒頓單於的匈奴雄師打得分崩離析,各自逃到深山老林裡,輕易偷生了。
莫之能禦,自當謙虛事之,但求苟全罷了。
當今之大漢,其勢如川,四夷另有可禦者乎?
天子的聖旨和太尉府的軍令同時頒下,烏桓可謂舉族載歌載舞,全部烏桓山脈到處歡娛,竟是比喜迎年節的大漢郡縣都熱烈。
兩國使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何如近年漢廷的大朝會已不召外邦使臣登殿朝賀了,貌似當明天子已然厭倦了甚麼萬邦來朝的戲碼,漢官們也覺著化外蠻夷實在冇甚麼資格登殿麵聖,有大行府屬官將他們安設安妥就好了。
若想吃飽喝足,滿載而歸,就以戰養戰,血洗倭島吧。
倒不是烏桓首級們愚笨無知,恰好相反,他們奪目得緊,曉得若暴露半分整軍經武的苗頭,漢軍怕是二話不說就要血洗烏桓山脈了。
兩國使臣皆是本國君主非常信重的親信親信,本身亦出身崇高,不然也不會被派駐漢都,措置與這強絕大國的邦交事件,故他們呈報諫言冇太多避諱,多是實話實說,也不怕國君閱看後會是以遷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