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九章 清廷末日(三)[第1頁/共4頁]
在遠東戰役期間,群眾軍總計出動了3列裝甲列車,均設備了大口徑的列車炮,但在戰役結束以後,這3列裝甲列車全數都留在東北,並編入東北軍區。畢竟這時東北和山東並冇有直接的國土交界,裝甲列車隻能靠海運停止大範圍的轉移,過分於發兵動眾,勞民傷財了,並且東北軍區另有壓抑俄國的任務,非常需妄裝甲列車做為陸地上的計謀兵器的壓抑能力,是以軍委決定這三列裝甲列車就不運返來,關內重新製作新的裝甲列車。
清廷在天津新城安插的保衛軍隊有8個營,總計3500餘人,固然不是編練的新軍,但也是屬於駐守北京的軍隊體例,平常的練習,兵器設備也都不差,在清廷的軍隊來講,也算是能夠的。不過天津新城冇有修建城牆,防備工事也做得普通。畢竟是和華東政*府相鄰,清廷也不敢在天津新城大張旗鼓的振武備戰,以刺激華東政*府。實在清廷也底子冇籌算在天津新城作耐久恪守,隻如果能夠頂住群眾軍3、5日的打擊,延緩一下群眾軍的進軍速率便能夠了。
瞿鴻禨、世續、唐紹儀三人這時都還留在天津新城裡,他們發完電報以後,也都鬆了一口氣,到並冇有急於立即分開天津新城,因為三人原覺得清軍的氣力再不濟,也能抵擋1、2天的時候,是以三人才感覺不消那麼焦急,另偶然候清理本身的行李物品,等明天一早再分開天津也不為遲晚。
清廷在廊坊安插第一道防地,當然是但願借廊坊大捷的彩頭,賣力保衛廊坊的清軍主將是鐵良,他同時也賣力清廷的全部東麵防備。
在袁世凱南下時,帶走了北洋新軍第2鎮和第4鎮,並從第5、6鎮中各抽出一個協的兵力,留下了1、3、5、6四個鎮,而清廷早就想介入北洋新軍,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遇,立即命良弼任第三鎮統領,鐵良任5、6兩統領,並且從其他各營抽調兵力,將這4個鎮的兵力全都補齊。
法國參謀還扶植將廊坊段的鐵線路拆毀,從而堵截群眾軍乘火車向北京進軍的能夠性,但這個建議遭到了軍機處的分歧反對,一方麵是當時清廷還在和華東政*府協商構和的事件,如果拆毀鐵線路,隻怕是會提早激憤華東政*府;而在另一方麵,清廷的遭運端賴這條鐵路從天津運到北京,是以拆毀鐵線路豈不是讓北京自絕後路嗎?
廊坊大抵位於從天津到北京的中間位置,間隔天津約65千米,而間隔北京約50千米,在庚子國變期間,1900年6月18日,英國水兵中將西摩爾帶領八國聯軍約2200餘人,從天津向北京打擊,在廊坊遭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部阻擊,兩邊苦戰兩個多小時,聯軍死7人,傷57人,終究從廊坊撤迴天津。而在回途中又遭到義和團與清軍的攻擊,到26日逃迴天津時,總計有62人陣亡,232人負傷。固然這一仗的勝果並不算太大,但也是在庚子國變期間,清廷少有的一次敗仗,是以史稱廊坊大捷。不過在是役以後,也讓各國認識八國聯軍的兵力不敷,因而紛繁向中國增兵,至8月八國聯軍再次向北京進軍時,兵力己增加到16000餘人,而這時清廷己有力再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