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風浪[第1頁/共3頁]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爾乃眾靈雜遢,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因而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抱恨。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前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因而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聚散,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鬱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穀,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因而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末察,仰以殊觀,睹一美人,於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但是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如何?臣願聞之。”
因而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代之綱領。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他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雖潛處於太陽,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因而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抱恨。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是以賢人處有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因而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聚散,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鬱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因而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曉得美之所覺得美,因而就有了令人嫌惡的醜;都曉得善之所覺得善,因而就有了背麵的不善。以是,“有“與“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進,“長“與“短“相互閃現,“高“與“下“相依而存,“音“與“聲“相互烘托,“前“與“後“相互照顧——這些“名“相反而相成,拖延不居而不獨立自足。是以,賢人處置於無所成名的事件,實施不必仗名立言的勸教,開闊迎候萬物的出現與流變而不衝突畏避,生養了統統並不拘繫自有,做成了甚麼並不執為仗恃,成績了奇蹟並不矜居功名。就是因為他不矜居功名,以是他不會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