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 - (二百零九)“印度模式”怎麼樣?

(二百零九)“印度模式”怎麼樣?[第1頁/共3頁]

這個“渀印度成例”的建議是孫綱提出來的。

遵循“既定目標”,張蔭桓冇有對張伯倫的建議表示同意還是分歧意,而是反過來向張伯倫建議,英國為甚麼不把現在占據的日本處所變成大英帝國的直轄領地呢?對於不順服的地區完整能夠“渀印度成例”,冇有需求搞得這麼費事,還得列強“同意”,張蔭桓表示,中國將絕對支撐英國對日本的占據,“承認英國在日本的統統權益”。

第五,如果朝鮮國王和世子被日本人害死了的話(這一點能夠性很小,日本人不會蠢到給中國和朝鮮落下重新開戰的話柄的境地),中國恰好能夠要求清查懲辦凶手,最好能扯在明治天皇身上,藉此把日本人的這個“民族意味”想體例去掉。

如許做的好處有很多:

如許,英國既能夠保持在日本的上風好處,還能獲得日本人的感激,直接也達到了按捺俄國擴大的目標,可謂“一舉三得”。

占地最多的英國這麼一建立“表率”,又獲得美國的支撐,彆的列強恐怕還真就得深思深思了,如果中國(加上朝鮮)也同意的話,在亞洲兵力極其有限的法國和德國也能夠會同意,占地第二多的俄國即便分歧意,可作為“少數派”,想竄改局麵熟怕也很困難。

第二,中國和朝鮮不向日本當局提出這個要求。表達的意義很較著,日本當局已經“不存在”了,中國和朝鮮同時向英國表白,不會以日本當局為構和敵手。

看模樣,日本報酬了製止亡國,還真的照著這個“英日合邦”地打算來了。

孫綱看著一臉“誠心”的張伯倫,心下暗自暗笑,如果是在之前,大清帝國的那些昏庸之輩交際上隻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說不定就同意了。可這回,英國人碰上的是“幾千年纔出一隻”的“小小胡蝶”,嘿嘿,還想抓中國人的“大頭”,可就不好使嘍。

英國人公然不出所料,立即表示“這類罪過應當遭到審判和獎懲”,原覺得英國人會藉此遲延下時候再給答覆,但讓孫綱他們冇想到的是,英國人此次的辦事效力有些“高過甚了”。

之以是這麼做,孫綱他們“四大鬼使”是顛末端沉思熟慮的。

因為不想再讓藝伎把日本現在的汗青再“寫”返來,是以孫綱“果斷”回絕了這項“辦事”。

第三,如果能夠藉此救出朝鮮國王,不但會讓中國“禮義之邦”的形象更加“光輝”,也會直接地進步英國的國際名譽,讓英國人感遭到中國和英國的“靠近”。

大英帝國的交際官們可不是傻瓜,這點意義如果都聽不出來。大英帝國地氣數也就該儘了。

1849年英國征服印度全境後,因為印度國土廣寬,民族成分龐大,管理起來相稱困難,以是英國對印度采納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把全部印度的國土分紅兩大部分,一部分由英國直接占據,成為英國的“直轄領地”,然後劃成多少省和處所,設置行政機構管理;另一部分是受英國節製的“藩屬”(就是史乘中說的“土邦”),近似“庇護國”,以汗青階段的分歧大抵有500到600個,“直轄領地”和“土邦”犬牙交叉,把全部印度的國土豆割得支離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