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城村[第1頁/共7頁]
明朝滅亡後,張家式微敗落,而後在清朝康熙年間崛起的張泰交為張慎言的從孫。現在的屯城除了留有張慎言內院和張慎言書房院遺址外,另有張泰交的花圃和書房院。張泰交的花圃西園最為值得稱道的是康熙禦書廳,其間曾收藏過康熙當年禦賜給張泰交的詩歌和春聯石刻。中有一首題為“班師言懷”,是康熙暮年的舊作,康熙謄寫了賜賚張泰交,落款為:舊作“班師言懷”壬午冬錄,賜浙江撫臣張泰交。
屯城,在明清兩季,曾經簪纓世家、卿相士大夫迭出,曾經華屋連綴、高樓聳峙,曾經香車寶馬、雕梁畫棟,曾經洎水流雅韻、虎穀隱名流。張家原有大大小小近三十多座院落,全部張家府邸占有了屯城村大半條街。以街為界,街西俗稱西宅,有花圃,有觀花樓;街東有書房院,有祠堂。現在除書房院、觀花樓等少數院落還能看到,其他的院落均已損毀。張府與屯城多數院落朝向分歧,並非坐北朝南,而是依山勢座東朝西。大門上“忠恕”二字的古匾還是清楚可辨。在內宅門額上有 “恭儉惟德”四字。院中修建因年代過於長遠看上去已然搖搖欲墜,幾處木雕風化嚴峻,堂屋外牆貼上了烏黑的馬賽克。張家當年的光輝,顛末幾百年風雨滄桑的洗滌早已不複存在,而張府也隻能作為一個遺址看了。傳播下來的是張慎言的思惟品德和文章詩詞。
汗青上的屯城鐘靈毓秀,人傑地靈,單張家在明清兩代就出了三位進士:張慎言的祖父張升為明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河南參政;張慎言字金銘,號藐山,明萬曆庚戌年中進士,官至南明吏部尚書,以太子太保致仕。張慎言從孫張泰交,為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前人以為:“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也。”又說:“經脈者,以是能絕存亡,處百病,調真假,不成不通。”(《管子·水地》)。當代嫌棄傳統文明,冇有了對六合的畏敬之心,統統的河道乾枯的乾枯、淨化的淨化,能夠流淌的也被一座又一座的水庫寸寸截斷,早已是不通了。
張慎言是明朝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外孫,很早父母雙亡,由祖母一手養大。他自小穎慧絕倫,家學淵源,才調出眾,有文章曾被視為三晉楷式。明萬曆庚戌年中進士,今後踏上宦途。所過之處,官聲甚好,做陝西道禦史期間政績卓著,本地公眾為其建了祠堂。張慎言襟懷開闊,不避權貴,平生宦途盤曲,因“三案”違逆旨意,被貶謫戍守甘肅酒泉,卻能寵辱不驚,在肅州構建“快雪亭”,日日著作此中,以詩文當吹笳拊缶,得意其樂。賜還後,補湖廣道,遷太仆少卿,太常卿,轉刑部左侍郎,又因讞獄分歧帝王旨意,罷官家居。而後在屯城的泊園度過了八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