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荒村拾遺 - 《荒村拾遺》序

《荒村拾遺》序[第1頁/共4頁]

2000年在網上看過《中國經濟時報》刊載的一篇調查陳述,這篇陳述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陳述說:“……地盤撂荒征象在現階段遍及存在,特彆是在中西部糧棉主產區表示最為凸起。目前,安徽省有統計的地盤撂荒麵積為135萬畝,皖北的壽縣2000年地盤撂荒麵積為16.3萬畝,定遠縣農調隊在調查的9個州裡中,有地盤撂荒的村落107個,地盤撂荒麵積為34850畝。此中連江鎮天塘村2597畝耕地已有三分之一撂荒。該村小蘇村民小組140畝地盤有100畝撂荒。全組26戶住民,隻要8戶處置農業出產。在蔣集鄉黃集村乃至呈現了全村445畝地盤全數撂荒的征象。……從其他省的環境看,2000年,湖北省季候性撂荒麵積達200多萬畝,江西省撂荒麵積為65萬畝,重慶市本年地盤季候性撂荒估計將達到189萬畝。江蘇省撂荒麵積則首要集合在經濟發財的蘇南地區。……地盤撂荒麵積增加與耕空中積減少疊加,減輕了題目的嚴峻性。從天下環境看,1996―2000年,天下耕空中堆集計減少約莫3000萬畝,均勻每年減少都在600萬畝擺佈。安徽有為縣調查,無城鎮等5個州裡所屬的淩井等7個行政村,從1997年起,地盤撂荒麵積逐年增加……”(摘自2000年《中國經濟時報》)這組2000年統計的數據,說瞭然這個題目由來已久,且絕對不是部分征象,而是天下遍及存在的題目。轉眼十多年疇昔了,中國鄉村又被撂荒了多少地盤不得而知。無庸諱言的是,一方麵我們國度人丁多到不堪重負,一方麵在祖祖輩輩餬口過的鄉村冇有了火食;一方麵失地農夫無地可種成為了靠打工為生的一族,一方麵村落大片地盤撂荒;一方麵大門生畢業後失業無門,一方麵大量的農夫工湧進都會餬口……到處可見的新鄉村,一樣的格式,一樣的走向,一樣的麵積,一樣的用材,一樣的方位,冇有了涓滴美學意義和傳統修建文明的本性色采。新鄉村當然晉升了農夫的餬口質量,便利了,寬廣了,好住了,但從修建氣勢而言,那種整齊齊截虎帳似的格式乃至不倫不類的歐式洋房,已然冇有了中國故鄉的天然風情,先人大抵隻能從古典詩詞裡去賞識“流水繞孤村”的美了。

《荒村拾遺》一書的寫作、出版乃至拍攝,正緣於如許一份愛,一份不成救藥的愛、深切骨髓的愛。

最早聽到“空殼村”這個名詞,是2003年在浙江臨安的洞霄宮。

帶著疑問和不解,我開端切磋訪問晉城周邊的天然村,訪問中不經意發明瞭晉城鄉村厚重的人文沉澱,這些埋冇在鄉村民居修建裡的汗青文明讓我震驚,讓我沉迷。讓我震驚和沉迷的不但僅是年代長遠的民居修建,另有鄉村的風俗以及詩意棲居的環境和澹泊的餬口體例,其代價是線裝孤本,是無韻之詩,是立體的汗青,是中國傳統文明骨骼的要素,是民族文明之底子地點。毫無疑問,它們一旦毀掉毫不會再現,卻又必定了必將跟著古村莊的滅亡而滅亡,是以抓緊時候做一些記錄留此存照,成了本身給本身強加的一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