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第1頁/共3頁]
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始。夫臂與,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岐伯答曰:取之三裡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豎膝予之齊,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腧申而從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脈弦也;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岐伯答曰:身當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當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夏季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以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黃帝曰:善哉。
岐伯曰:取之於合。
黃帝曰:調之何如?
黃帝曰:取之何如?
黃帝曰:願卒聞之。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餘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何如?
黃帝曰:邪當中人,其病形何如?
黃帝曰:此中於陰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彆也。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如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痹也。大甚為內癰,善嘔;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小甚為多飲,藐小為消癉。滑甚為潰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溢飲,微澀為攣筋痹。
岐伯答曰:邪氣當中人高也。
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
岐伯曰: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
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彆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麵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天寒則裂地淩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但是其麵不衣何也?
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麵。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麵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麵,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