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報紙引導[第1頁/共3頁]
陸承啟是要複興貿易,可不是甚麼貿易都複興的。先前脫手整治囤積食鹽的鹽商,狠狠打掉了發賣人丁一案,就給世人一個警省。朝廷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旦叫真起來,不利的還是你。這些由政治開釋出來的表示,信賴很多奪目的販子已經嗅到一絲傷害的意味,及時罷手了。可另有一些掉進錢眼去的,儘管贏利,甚麼是知己,能吃嗎?
至於貿易,先前是集約式地辦理,由市場安排。但陸承啟是過來人,曉得如許的經濟很輕易進入極度,需求有指導才行。陸承啟也是適應了市場規律,先是晉升了從商者的信心,然後再加以標準。不然的話,在這個倫理綱常為主的國度,貿易是很難生長起來的。
隻是曆代統治者,都膩煩商賈走南闖北的不好辦理,隻好決計打壓販子了。秦朝時,商賈不能穿絲綢衣物,漢朝時,商賈申報不實充公家財,大順前期也是如許,商賈不能科考,都是對販子的成見。固然,販子中有奸商,但也有好的販子,不能一概而論的。陸承啟要興“端木遺風”,天然要從他最特長的兵器動手――報紙。(未完待續。)
陸承啟俄然想起徐崇光奏摺內裡首起的那則故事,感覺挺有事理的。徐崇光是進士出身,文筆那是冇得說,隻是原文過於晦澀,陸承啟那半桶水的古文程度,隻能說出個大抵來。這個故事粗心是:徽州有一個販子,起先隻帶千錢外出做小買賣,厥後成為一個財主。回到故鄉,吹噓說本身有致富奇術,以是很快就積資百萬。
過了一會,又忙詰問:“何謂內賊?”答曰:“內賊亦有五:仁、義、禮、智、信是也。”聞者變色,更洗耳恭聽。“仁為首惡。所謂博施廣濟,要真那麼做,堯舜也受不了。我在神前立過誓,永不妄行一善。如許一來,省卻多少華侈白搭的冤枉錢。匹夫仗義行俠,威風是一時得逞,但是傾家蕩產,到頭來也是自受其苦。我想得乾脆,見利忘義,落得平生享用。至於禮尚來往,前人也太不怕費事了。我的主旨是來而不往,先占人便宜。聰明如許東西是造物主最忌諱的。有聰明的人必至空乏貧困,以是我一輩子隻求胡塗渾沌,如許便可常保中庸,常守清福。信譽如果真去實施,令媛一諾,那更冇甚用處。無妨口頭上非常慷慨,內心存著機巧,讓天下人都曉得我是個冇有信譽的人,那樣永久也不會有人登門拜訪,費事要求。此五者便是我除這五個內賊的要訣。精而明之,不愛臉,不好舌,不吝廉恥,不顧笑罵。長此以往,則百萬之富,的確易如反掌。”聞者無不斷倒。
“徐卿此法,朕覺得可行。如許吧,徐卿且歸去,清算成條律,再呈與朕批閱。待朕閱過,再交由大理寺、刑部去批準,是否與《大順律》牴觸。若無,則《大順律》再成新法,詔告天下。”陸承啟也是雷厲流行,固然先前寬鬆的政治環境,給了販子很多便當。一些販子也抓住了空子,弄一些擦邊球,行一些犯警之事。這股民風,逐步有伸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