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二章 烏孫常有十萬騎[第1頁/共3頁]
光陰流逝,匈奴人已經不複存在,代替匈奴人強大起來的鮮卑人也被趙興斷根的隻剩下遼東鮮卑一點殘存。而扼守在伊犁河與準噶爾盆地以南地區的烏孫人也蒙受了北匈奴向西遷徙以及鮮卑人向西擴大時的攻打,現在不複兩百年前的強大。
在伊塞克湖的南岸,有一座被本地牧民稱之為“紅色山穀”的城池,它就是烏孫人的王都赤穀城(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什提克城)。
這是天山腳下一個刁悍的遊牧民族,位於絲綢之路的衝要,在曾經的大漢帝國與匈奴的較量中,烏孫國接受著來自兩邊的壓力和拉攏,始終扭捏不定。
以漢武大帝如此刁悍的一個猛人,終究卻未能降伏烏孫,是有啟事的。
這是一個將氏族血緣構造與軍事和行政構造混融在一起的遊牧國度。“大昆彌”是烏孫的最高統治者,其下還設有相、大祿,而後次第還設有大將、侯至騎君諸等官職,而這些首要的官職,多為王族後嗣或親族來擔負。
ps:明天的第一更,比以來往得晚了些。南道昨夜失眠了,眼睛通紅,像個怪獸。明天這一章,光是查閱質料、構造說話就用了兩個鐘頭,前麵會好一些吧。
烏孫人的王,大昆彌,正一臉嚴肅地坐在王宮當中最高的那張鑲滿瑪瑙、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和紫水晶的王座之上。在他腳下延長向王宮正門的紅毯之上,最前麵站著一名老者,他便是掌管烏孫國行政和兵權的相大祿(近似於漢丞相),在他的身後緊接著是左、右大將(近似於漢大將軍)和左、右都尉(近似於衛尉、廷尉)四人,然後是三位掌管烏孫處所軍政的翕侯,接下來另有掌管律法的大監二人,辦理官員事件的大吏一人,精通大漢情勢,會說漢話的譯長一人。
大祿一臉嚴厲地向大昆彌陳述說道:“吾王,剋日從溫宿、姑墨、尉頭和疏勒等地接踵傳來急報,發明瞭漢人的步兵雄師。他們沿著蔥嶺河一起向西,在吾族通往大山之南的門路上佈下重兵,企圖以武力威脅本來從屬於我們的休循、捐毒、尉頭、無雷和莎車轉投漢人的度量!”
左大將彷彿早已顛末思慮,因而毫不躊躇地說道:“自漢家皇室式微以來,西域長史府名存實亡已經多年。吾王賢明遠慮,順勢而起,已經逐步掌控了蔥嶺河以北至秦海大半個西域的國土,現在兵強馬壯、士氣如虹。西域之地,本就屬於我們這些遊牧民族,漢人現在卻要來奪,我們如果不狠狠地停止反擊,則此後又將重蹈任人淩辱的覆轍!”
右大將跟著說道:“現在吾族內可征調精銳馬隊十萬,還能夠從康居和大宛等國借兵一用。他們絕對不肯意與貪婪狡猾的漢報酬鄰,以是我們起碼能夠借來五至六萬救兵。以十六萬虎狼雄師,足以將這群不曉得死活的漢狗殺個片甲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