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陳琳與禰衡鬥法[第1頁/共3頁]
駁其一,鎮北將軍在瘟疫四起之時,挺身補天之裂,不但庇護了幷州百姓,並且忘我援助幽州、涼州,活百姓無數,本身不幸染疾,闔家自禁府中,苦挨度日,存亡朝夕,不敢將疫病帶往長安,恐禍及他州,如此大義之舉,如何能說是目無君上呢?
罪其七,掘人墳塋。一些染上瘟疫病死的逝者,被家屬悄悄地埋葬,過後被人告密,成果趙興派人將其宅兆挖開,焚屍滅跡纔算完事。
很多百姓更是暗裡裡群情,既然朝廷容不下善待百姓的鎮北將軍,乾脆讓趙鼓起來帶頭造反,歸正鎮北軍團打遍天下無敵手,老百姓跟著將軍遲早會有好日子過。
人群中一白衣文士當即回聲而起,朝著趙興行了一禮,然後朗聲說道:“平原禰正平願為將軍鳴不平!”
【 註冊會員可獲得私家書架,藏書看書更便利!永久地點:www.shuw. 】
駁其五,鎮北將軍胸懷寬廣,能夠容人之過,凡是有改過之心的人,皆能夠在幷州獲得重生,典韋、程遠誌、鄧茂、劉石、黃龍、卞喜等人現在痛改前非,皆獲得幷州頒佈的一等功勞,於國於民有大功焉!對於張角、張寶、張梁等死不改過的妖人,鎮北將軍何曾手軟過?
……
罪其十,擅攻他州。帳下呂布未經朝廷答應,進入涼州大肆殛斃,視本地百姓如草芥蚊蠅。
罪其八,不進貢賦。自從瘟疫發作以後,明顯河內郡並無瘟疫,趙興老是藉口門路不靖,宣稱會給洛陽帶去瘟疫,六年裡連一枚銅板都冇有上繳。
這麼看來,偶然候,是非吵嘴並不是站在公道和公理的一邊。實在,它一向就站在把握言論喉舌的一邊。
因而,昔日有毒嘴之稱的禰衡,連夜草擬了一份《駁問陳孔璋言》,被將軍府部屬的印書局影印了數萬份,第二日開端,在幷州各處張貼,並且讓還在持續私運的商旅和暗影隊員向各州漫衍。
罪其四,嗜血好殺。幷州四遭到處都是趙興命人修建的人頭景觀,此等暴行,天人共誅。
罪其三,擅改祖治。在幷州隻設妻,不設妾,倒置倫常,有違天理。
駁其二,自堯舜以來,天下幾經更替,漢室也是自秦王嬴氏手中奪得權益,那個見過萬年一姓的王朝?由此可見,天下本為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前人曾言:“民為上,社稷次之,君為輕。”憑甚麼說天下百姓就是天子的子民,既然是天子的子民,為甚麼還要分出百家姓氏,而不是皆姓劉,都入漢室宗廟?由此可見,百姓之說,比之子民更加妥當。
在幷州各郡各縣各鄉,禰衡的《駁問陳孔璋言》與陳琳的《為大漢討趙興檄》兩篇文章,被張貼的到處都是,鬥大的字老遠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擺瞭然讓老百姓本身去辯白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