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歲月[第1頁/共3頁]
光陰是一首悲歡聚散的歌,在它躍動的音符中,流淌著經年的舊事,那些或悲或喜,或濃或淡,或華麗,或悠長的影象。
因為蔣方良特彆的政治身份,回到故裡看一看是她在台北光陰裡的期望。因為統統的餬口開消都依靠蔣經國的薪水,以是這個“台灣第一夫人”的餬口遠冇有她頭頂的稱呼那樣光鮮。蔣經國去世後,因為經費題目,她一向想去美國探親的慾望都很難達成,最後還是由蔣經國生前提拔的官員們為他籌款,美國之行才得以成行。從美國返來後,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女人感喟著說:“美國再好,畢竟不是我的家呀!我的家在中國,在台北!隻要回到這所院子裡,我才氣安安穩穩地睡覺……”
“人麵不知那邊去,桃花還是笑東風。”蔣經國的拜彆,帶走了她柔嫩的靈魂,給她徒留一剪孤傲的光陰。
按理說,蔣方良今後該當過的是苦儘甘來的餬口,自此父慈子孝、伉儷恩愛。但是,幾次無常的運氣向來不留給人喘氣的機遇,它將你在股掌間肆意地玩弄,冇有人能夠救贖你,隻等你本身走出來。
對一名母親來講,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一種剜肉剔骨般的殘暴。浩大的天涯,以輕巧的雨絲表達對大地的愛意。那麼,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意該如何傳達呢?她而後的生命,隻能在微薄的回想中度過。孩子,將最疼最痛的一首詩,以滅亡寫進了母親的血脈裡。
此人發展的是孤單,短的是歡顏。她為他捨棄了故裡、親人,放下了統統,跟從他來到中國。茫茫人間,那邊是歸程?而她的身份也限定了她,也不能像平凡人家的婦女一樣,上演一場一哭二鬨三吊頸的把戲。她隻能把苦澀和委曲含淚吞到肚子裡,保護丈夫的名聲,是她心底獨一的慾望。
2004年12月15日中午,蔣方良闔上她斑斕的眼睛,安靜去世。她的那些斑斕與憂愁,都是不為人知的花朵,單獨開在孤單裡,於末處荒涼。
當提及蔣經國與章亞若的事情時,蔣方良冇有多說一句話,隻是悠長地沉默著。此時,她的內心應是撕心裂肺的痛吧,那些過往的影象,一幀幀在麵前回放,今後,都成為影象了嗎?關山如夢,愛一小我,究竟要破鈔多少工夫?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這對聯袂抵抗半個世紀風雨的白叟,現在一旦離散,便是永久。她彷彿不信賴蔣經國真的走了,將她一小我撇在大家間。餬口在士林官邸的人們,常常能看到如許一幅氣象:淩晨,橘黃色的陽光透過窗欞,映照在一名白髮蒼蒼的白叟身上。她很老了,昔日豐潤的臉頰乾癟下來,枯瘦的雙手上長滿了老年斑。但是,她就是用這雙手,一點一點撫摩著屋裡的每一件東西,虔誠的神情彷彿是在測量光陰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