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獻策[第1頁/共3頁]
不過,如果覺得唐朝科舉對國度影響很大,那就錯了,因為在唐朝的科舉,取士的名額太少了,一屆科考,三年一次,一共才登科二十人,最後都是成為翰林院等執筆官,才如李白,也冇法獲得真正的實權官職,對朝政影響不大。
因為不久伐遼東以後,科舉就荒廢下來,隨後三伐遼東失利,天下烽煙,諸侯並起,楊廣遁藏到江都去,北方幾近一片混亂,科舉冇有推行起來,就短命了,直到唐朝,科舉軌製才真正實施。
羅昭雲開口道:“臣所說科舉,不是傳統意義的舉人和提拔辦理,但是通過一種較為公允的路子,讓統統人在天子的監督下,憑著真才實學,進入朝堂為官,他們會直接成為陛下的人,如許略過的門閥考覈,他們都會絕對儘忠陛下了。”
拉攏豪門,汲引寒士,來均衡門閥,分化貴族權力,這是隋煬帝的設法,但如此實施,卻一時不知從那邊動手。
這是國之根底的題目,如果措置不好,很輕易傷根掘基,王朝傾圮,不成冒進。
可門閥士族,卻嚴峻製約了他,乃至危及他的權力和統治,他的父親就是以外戚擅權而得北周天下,隋煬帝可不想,這些八大門閥,還要那些一流朱門,能夠威脅他的統治。
“測驗!”
羅昭雲心中一歎,士農工商的品級看法,在這個期間太深了,連天子本身,都感覺天經地義,更何況那些貴族和百姓了。
實在,中國當代科舉軌製最早發源於隋代,隋朝同一天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乾係的生長竄改,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層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心集權,因而把提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心,用科舉製代替九品中正製。
楊廣城府也頗深,不然不會在奪嫡中勝利扳倒太子了,他看出羅昭雲的躊躇,心中略村,一揮手,讓統統宮女婢衛們退出房外,隻留下蕭皇後和小公主,還要幾名侍衛,都是站在角落,如果低聲說話,不見得能聽到。
羅昭雲聽完,明白楊廣所說,都是隋代推行的舉人軌製,但是臨時取人之法,尚未構成軌製,但分科舉人的特性,以具科舉製的雛形。在大業中間,伐遼東之前,隋煬帝還曾設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去士,這才標記取科舉製已經出世了,但僅此罷了,並冇有真正實施下去。
羅昭雲放下心來,答覆道:“臣覺得,當廣開科舉之路,提拔人才,給豪門必然取仕機遇。”
隋煬帝楊廣這些日子一向在考慮,如何管束關隴貴族,打壓舊閥氣力,強化中心集權,因為這兩三百年的汗青過程中,產生過太多的朝代更迭,藩王反叛,門閥盤據,威脅皇權,楊廣想要大隋長治久安,就必必要處理門閥士族的題目。
“測驗?”楊廣錯愕一下,有點不知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