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尋龍跡[第1頁/共3頁]
以是寧萃留下的“天山墜龍”,單從字麵上來看,便是指在天山一帶呈現了“墜龍”征象。那玉山老爹聽懂謝貽香的意義後,趕緊將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說道:“在我們畏兀兒的信奉當中,底子冇有你們漢人所謂的‘龍’,更冇傳聞過天山有甚麼‘墜龍’。”
誰知那玉山老爹倒是茫然不解,答覆說道:“‘天山’我當然曉得,‘墜龍’倒是甚麼意義?”聊到最後,竟成了謝貽香反過來給他解釋。本來這所謂的“墜龍”二字,起首便要從“龍”之一物提及,乃是中原傳說裡的神異植物,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期間,本是用來意味吉祥,到厥後垂垂變成皇權的意味。至於這人間是否定真有“龍”之一物,倒是誰也說不清楚,有很多人宣稱本身親眼瞥見過龍,根基都是源自於“墜龍”這一征象。
話說此地既已是彆國的都城,謝貽香和商不棄的捕頭身份天然也用不上了,冇法再像先前那樣去找本地官府幫手。幸虧這間堆棧的仆人是個五十來歲精瘦老者,全名喚作玉山・西日阿洪・伊力亞,年青時曾在內裡跑過生存,以是會說一些漢語;也正因如此,兩人纔會挑選這間堆棧下榻。待到安設安妥後,謝貽香便向這位玉山老爹探聽‘天山墜龍’,看看能不能堪破寧萃留下的最後一個啞謎。
目睹這玉山老爹竟然熟諳這張輿圖,謝貽香大喜之下,趕緊詰問道:“玉山老爹既然曉得輿圖上所示的位置,不知那邊究竟藏有甚麼東西?又或者出過甚麼神異之事?”玉山老爹不由白了她一眼,說道:“這是你拿來的輿圖,我安知那邊藏了甚麼東西?”他隨即又搖了點頭,說道:“話說這座‘蘇裡唐峰’,名字源自畏兀兒古語,便是你們漢話中‘帝王’的意義。因為整座山嶽非常峻峭,四壁幾近都是直上直下,向來冇人能夠攀登上去,以是是以得名,乃是取‘不成被征服’之意。”
如此也冇花多少工夫,便從一個賣生果的小販口中獲得動靜,說三日前曾見過這麼一個女子孤身進城,還在生果攤上買了兩串葡萄,隨後便往城北方向而去。
謝貽香也不悲觀,而後又和商不棄在城裡尋覓其他曉得漢語的色目人扣問,卻都冇傳聞過甚麼“天山墜龍”。目睹這條路行不通,兩人立即竄改思路,在城裡探聽寧萃的下落,看看寧萃是否也來了此地。商不棄破案靠的是“畫像之術”,其丹青功力倒也不差,當下便替寧萃畫了一幅肖像,就連謝貽香也感覺形神皆備。然後商不棄便雇了一輛馬車,摹擬寧萃的舉止替她“畫像”,從而找出寧萃的進城的線路,再拿著她的肖像沿途扣問。
顯而易見,寧萃早已推測商不棄“畫像之術”,定能找出她的行跡,以是纔會一起招搖,大搖大擺地住進這間“天居堆棧”,卻又在公開裡喬裝打扮、悄悄遁走,斷了兩人追蹤的線索。兩人一時也無計可施,正待回城東下榻的堆棧,不料再次路過那間“天居堆棧”時,方纔阿誰會說漢話的伴計俄然叫住兩人,繼而將一個空缺的信封交到謝貽香手中,說道:“幾乎健忘了,阿誰漢人女子曾將這封信交給小人,說她要等的三位火伴如果找來,她又剛巧不在堆棧裡,便叫小人這封信轉交給她的火伴。方纔兩位既已替那漢人女子付清房錢,這封信天然應當交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