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攀古樓之悟[第1頁/共6頁]
“回皇太後,這是……還是請皇太後親身禦覽為好。”張霈倫說道。
潘鳳笙(祖胤是他的表字)和時任帝師的翁叔平李高陽一樣。都是一時的飽學名儒,時稱“前後數掌文衡,典會試2、鄉試三,所很多真士”,朝野甚馳名譽,是清流黨的魁首之一,如果能讓他和左季皋翻臉,操縱他在清流黨的影響來進犯左季皋,毀掉左季皋的“狷介”之名。則再好不過!
“雁兒,你可知那潘祖胤最喜好的,便是鐘鼎彝器,他家裡有一座‘攀古樓’,便是專門存放這些東西的。”徐睿笑著給朱雪雁解釋道,“我想,必是有一件與潘左二人乾係極大的青銅重器在潘祖胤手中,他捨不得燒燬,左氏推測他如此,纔會寫這麼一封密信。”
“不錯,不錯,真是國之重寶。”
不一會兒,張霈倫在小寺人的引領下進到了大殿以內,張霈倫給仁曦太後和敬親王見禮以後,仁曦太後笑著招了招手,表示他近前來看鼎。
“稟皇太後,臣在想,左季皋的案子再大,能大的過彤郅九年兩江的馬新貽案麼?”
受家屬傳承和熏陶,潘鳳笙的另一伯父潘遵祁亦是赫赫馳名的鑒藏大師。保藏的首要藏品另有:鮮於樞《品德經卷》,宋鐮《嘉瓜頌》、唐寅、文征明《眀人手劄》等。
刺馬案內裡是如何回事,他潘鳳笙當過刑部尚書,如何會不清楚呢?
潘鳳笙藏品之精美比起前輩來有過猶而無不及。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潘鳳笙酷好保藏古玩書畫。尤愛青銅器。他為此節衣縮食,大把的銀子都投入了保藏,乃至於所乘坐的車馬轎輿都是最襤褸的,可謂到了猖獗的境地。潘鳳笙每發明彝器文物,必“傾囊購之,至罄衣物不吝”。潘鳳笙首要保藏的還是青銅器方麵,他所藏鐘鼎彝器之類多達五百餘件,成為現時保藏吉金的第一家。當時最聞名的三件西周青銅重器為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此中前兩件就為潘鳳笙保藏,故刻有“天下三寶有其兩”印章一枚。攀古樓便是他存放青銅器和石碑的儲藏處。
敬親王從速上前從仁曦太背工中接過紙條。他輕聲的讀著紙條上麵的內容,神采也是一下子變了。
“那件重器,叫‘大克鼎’,重逾千斤,是可貴一見的青銅重寶,我想潘祖胤是絕對不會捨得燒燬它的。”林逸青淺笑道。
“就如先生所言。”林逸青點頭道。
實在不消徐睿發起,他也有如許的設法。
當今金石學鼎盛,學人士子、官宦商賈爭相蒐購,使貨幣、碑貼、三代彝器等青銅器,成為市場上的熱點藏品。潘鳳笙每逢彝器出土,都最早去收買,所得有鐘、鎛、鼎、尊等希世文物。但潘鳳笙對本身所藏之品極其器重,並停止了深切的切磋其內涵。他 “每得一器,與同好者參議研討,圖狀釋文,以傳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