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風雨曆程[第1頁/共3頁]
――――豆割線――――
“益盛兄覺得此言如何?”林義哲含笑問道。
丁雨生能夠說是一步一個足跡踏結結實的乾上來的,但在他奇蹟的頂峰,卻因為熱情洋務,和林義哲一樣遭到清流們的口誅筆伐,成果與巡撫之位擦肩而過。
顯鳳十一年三月,丁雨生調吉安府邑廬陵,到任不到10日,長毛亂軍忠王李以文率部往吉安而來,兵鋒所指,銳不成擋。丁雨生與吉安府知府曾詠棄城而逃。三月十一日,長毛亂軍兵不血刃,占據吉安、廬陵。三月十四日,長毛亂軍主力打擊峽江,吉安、廬陵兵力空虛,曾詠、丁雨生糾兵乘虛而入,收回吉安、廬陵。不久,朝廷免除丁雨生廬陵縣令,削職為民。
丁雨生明白,林義哲寫的這些書,比如贈給李紹泉的《本國師船圖表》,會讓李紹泉這等傾慕洋務的人如獲珍寶,但如果說是寫給天下統統的讀書人的話……
“著書立說的事不是不能做,隻是要看寫給誰看。”林義哲感喟著迴應道。
丁雨生出世於大乾光陰三年(9023年)六月月朔,少負異才,8歲時便學得滿腹經綸,落筆成文,超群拔眾。9月9日重陽節,陳秀才帶門生到瑉末進士羅萬傑隱居地“逸老庵”郊遊,返來後叫門生作文,丁雨生作《七律》:“百樹梅花撲鼻香,盤湖地是證禪場。拚將佳句消殘劫,賴有高風接海陽。故國雲深千裡夢,空山秋老滿頭霜。至今陶社分題處,惹得幽人話正長。”陳秀才大為讚美,問可否再作一首,丁雨生複吟道:“入洛當年早聞名,崎嶇國步劇心驚。江東漫欲歸羅隱,宣室猶聞問賈生。數著殘棋難動手,一場幽夢不堪情。本期洗耳同巢許,何自聽來出壤聲。”陳秀才道:“真神童也!”由是神童之名不脛而走,為本地文人所歌頌。光陰十年冬,丁雨生因父親病重停學。不久父親歸天。而後丁雨生得出洋餬口的兄長丁雨茂幫助,回承平寺再讀了兩年書,然後回到家裡精研醫術,彙集草藥,開了一間醫藥店。因為他勤奮好學,儘力攻讀醫藥冊本,主動發掘官方醫學秘笈,並常常向老中醫就教,不久即成了小馳名譽的郎中,治癒了很多病人。在行醫的同時,丁雨生仍抽暇攻讀詩書,學問日進。光陰二十二年,丁雨生到縣城招考,得中秀才;厥後,曾三次赴廣州鄉試,卻均未中式。但他壯誌未消,凡汗青地理詩文經濟戰策兵法無不瀏覽精研,彷彿成了飽學夙儒。光陰二十七年,他感於埔河文廟破敗,學子就學無所,倡建湯坑藍田書院,不幾年而功成,為興學育才作出了不小進獻。他曾作詩“一弓小辟讀書岩,蔓草疏茅手自芟。敢詡史長才學問,難嘗世味苦酸鹹。此時說夢終無益,他日誰知果不凡。唯有舊巢雙燕子,依依向我尚呢喃”,表達了當時的狀況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