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掣肘[第1頁/共6頁]
被逼至牆角的李紹泉,於19日上奏清廷辯論,長篇痛陳水兵的苦處,指出因停購船械設備多年(本來是兩年,但在翁叔平的操縱下,實際是永久停止)等一係列題目,同時闡述本身的計謀思惟“倘與馳逐大洋,勝負實未可知,萬一挫失,即從速設法添購,亦不濟急。惟不必然於拚擊,但令遊弋渤國表裡,作猛虎在山之勢,倭尚畏我鐵艦,不敢輕與爭鋒。”不曉得是否是遭到李紹泉充滿豪情的筆墨影響,還是出於均衡朝廷中各派勢利,在決定丁禹廷去留的最後一刻,一向抱病的仁曦太後竟然親身出麵過問此事,5月1日,乾國當局收回前命,命令丁禹廷暫免處罰。
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衛是乾國水兵的首要屯泊基地,與作為維修保養基地的旅順勢同犄角,一起扼守著渤海流派。威海灣內水麵開闊,灣口有劉公島樊籬,劉公島南北各有水道收支,但是劉公島南側與威海灣陸地之間的海麵過於開闊,戍守不易。擔憂日本水兵采取魚雷艇編隊,操縱黑夜或霧天偷襲,丁禹廷帶領艦隊第一次東巡返來後,就立即動手穩固威海基地防務。與天津、旅順等地的機器局協商集結水雷各件,並在威海本地趕造擋雷鏈、木樁等,加強海灣口防備體係。孰料這些行動,竟被清流主戰派視為怯懦行動,在身邊清流人物有關丁禹廷“首鼠不前,意存張望,縱敵玩寇”的一片言論鼓譟中,年青的光旭天子深受影響。
3月12日,朝廷就丁禹廷出巡無功一事正式電詰李紹泉。同日,李紹泉一麵命令丁禹廷帶領艦隊再次出巡,一麵之前次丁禹廷緩慢返回威海,是為安插防務為由向朝廷做出解釋。朝廷則順勢抓住丁禹廷安插威海防務一事大做文章,於次日嚴詞斥責“前據電稱:丁禹廷尋日船不遇,折回威海,安插防務。威海僻處東境,並非敵鋒所指,究竟有何安插?抑藉此為藏身之固?”並號令李紹泉立即調查丁禹廷“有恐懼葸縱敵情事”,如有則應儘快撤換。
此前光旭天子受戶部尚書翁叔平的調撥和禦史言官們的不竭參劾,以為丁禹廷將水兵的大量巡洋艦用於庇護海上航路,專注於來往商船不受喪失,“人皆謂水兵專以保商船勿失,餘皆非水兵事”,成心分離水兵兵力,“避戰保船”,導致氣力不及乾國的日本水兵“公開出冇大洋”,下旨斥責丁禹廷,要他把艦船集合起來,構成“大支遊擊之隊”,尋覓日本水兵主力停止決鬥。
為了安排好後路的防備事情,使主力艦隊能夠束縛出來,按照宜鄺和李紹泉的唆使,丁禹廷命令“龍威”、“平遠”兩艘岸防鐵甲艦進駐天津大沽口,幫手陸軍防備,穩固渤海灣內的防務,“保京畿無虞”,又派“龍武”、“清遠”兩艘岸防鐵甲艦進駐上海,確保長江口的安然,然後集結“揚威”、“揚武”、“超勇”、“開濟”、“鏡清”、“寰泰”、“保民”等新式裝甲巡洋艦和“濟遠”、“撫遠”、“致遠”、“靖遠”、“海容”、“海琛”、“海籌”、“海煦”等多量巡洋艦專門構成護航艦隊,為商船隊護航,他本人於次日率主力鐵甲艦“定遠”、“鎮遠”、“經遠”、“來遠”、“寧遠”及魚雷巡洋艦“建驥”、“建勳”、“建業”、“建中”、“建鴻”、“建鵠”、魚雷炮艦“建威”、“建安”、“海鯤”、“海鵬”共15艘兵艦以及“福龍”、“福虎”2艘魚雷艇再次出巡,意在有所斬獲,以消弭清流主戰派的話柄。從企圖上看,仍然並不想與日本結合艦隊的主力產生比武,而是想集合己方優權勢量,尋機殲除弱勢的敵方艦船,以達到慢慢減弱日本水兵的目標。鑒於日軍兵鋒向平壤、大同江一線推動,日本結合艦隊兵艦也屢有出冇,乾國艦隊於4月1日到達大同江口外海,但並未發明日艦蹤跡,2日派出“建威”及2艘魚雷艇進入大同江內細心窺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