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武當[第2頁/共3頁]
紫霄宮前,有兩個三旬不足的豪氣、隨和的道人,站著驅逐嶽不群、甯中則。上前互道姓稱呼號,嶽不群才知這兩人也是“熟人”。乃是武當派第二代的妙手清虛道長,和比嶽不群小半輩,但年紀差未幾的成高道長。此時兩位道長的武功不弱,但還不入一流之境,在武當派並非是首要當家的那幾人。想來是嶽不群的申明太小,而甯中則前年還是二流中品的技藝,以是並未引發武當派的正視。
武當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樂十一年、十二年聖王禦駕敕建的筆跡。三天門峭壁上則有“一柱擎天”四個大字,蔚為壯觀。天柱峰頂太和宮又稱金殿,殿中供奉張三豐銅鑄鎏金坐像。武當玄門的黃金期間,就是從當時開端的,武當山更賜稱呼為“太和太嶽山”。在武當派光修道的羽士,就有四百餘人之多;就是習武的武當派弟子,也有八九百人之多。加上各地的分院道觀,全數的武當派弟子不下兩千人;俗家弟子也有兩三千人之眾,可見武當派之盛了。
清虛、成高兩道大吃一驚,呐呐不知言,忽聞後殿傳來一陣笑聲,一個近五旬的中年羽士步出後殿,說道:“久聞華山玉女,寧仙子寧女俠之名,公然豪氣乾雲,不讓鬚眉啊。貧道沖虛,在此有禮了。清虛師弟和成高師侄皆直率之人,因久在西域,早忘了中原的禮節,想到甚麼就說甚麼。講錯之處,還請兩位賢伉儷多多包涵。”
清虛道長老臉一紅,說道:“貧道和成高師侄於西域待了十一年,直到前年方回。一向聽聞華山派乃風不言風大俠主事,以是有所利誘,方有此曲解。還請賢伉儷包涵,包涵。”
開端本來是因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乃冠絕古今的絕代大宗師,他不但武功出色,並且品德也無可抉剔,為武林中人所恭敬,以是大師自發在解劍池解下兵器,以示對張三豐的尊敬。長此以往,就成了常例,究竟上等真的上山,就會有武當派弟子把兵器奉上,這本是一種情勢罷了。可恰好每過幾年,就有不肯解劍入內的傲慢之人,不免與武當弟子起牴觸,最後輸掉了高傲,終究隻得將本身的兵刃留下,沉入池底。池底兵器未幾,但每樣皆屬佳構。
在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時,兩帝信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壯丁三十餘萬人,費銀計百萬,用時七年,(一說十三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在武當山修建了三十三處修建群,號稱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橋等,連綿百四十裡。修建格式均依經籍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設想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