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武俠仙俠 - 君子嶽大掌門 - 第一百四十八章 解惑

第一百四十八章 解惑[第2頁/共3頁]

嶽不群想了想,說道:“爾等可曾思慮過為何三國期間的諸葛武侯,會在五十四歲便早逝了?為何諸葛武侯歸天以後,不到三十年蜀漢就滅亡了?”不待有人答覆,嶽不群持續說道:“是因為,諸葛武侯事必親躬。蜀漢高低大小事件,諸葛武侯都不放心彆人去做,都要親身做了纔會放心。以是縱使諸葛武侯的天縱之才,也隻能在煩瑣的軍國事件當中支撐到五十四歲。諸葛武侯如許做不但提早透支了本身的生命,也為蜀漢的滅亡埋下了禍端。因為他事親躬,以是部屬就得不到熬煉的機遇。等諸葛亮放手西寰,蜀國就再也冇可用之材了。實在諸葛武侯在晚期已然發明這個題目,以是才收伏薑維,培養其做為交班人。可惜為時已晚,單靠一個薑維,又如何能挽回蜀漢的頹勢?反觀魏國,司馬懿身後,另有司馬炎、司馬昭、鐘會、鄧艾等,每個都是獨擋一方的大將之才,以是最後三國歸晉天然就在道理當中。”

其他仕子一想,此言彷彿亦有事理。嶽不群淺笑著點頭,臉上有種悲天憫人的神情,人們所處的期間,決定了他們的思惟認識。假定嶽不群不是來自後代,而是與在坐的同一期間人,隻會重新走上嶽不群的那條老路。再說,推行愚民政策在中原稀有千年的傳統,即便在那場文明動亂中,不是也有人號令“知識越多越反動”嗎?

嶽不群又說道:“昔日,唐時太宗曾言‘民,水也,能載舟,亦能覆舟。’是百姓這浩大之水載君王之舟,載著汗青之舟前行。以是,我們解讀當代賢人的說話,必然要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解讀,如許才氣得出精確的結論。不然,即便考慮了‘時移勢異’的環境,我們的解讀也不必然精確。仍以‘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來講。如若不從百姓百姓的角度解纜,而是從主宰者的角度解纜,很能夠解讀為‘百姓如果順服,就由他去,如果不順服,就要教誨、經驗,讓他順服。這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