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一戰?[第1頁/共3頁]
抗聯調進關的坦克軍隊,在完成江淮作戰以後。一部當場編入江淮軍區,一部則調到石門,航空兵的裝備則以江淮軍區戰役津沿線為主。此次整編以後,江淮軍區已經成為關內各大計謀區當中兵力和配置,僅次於擔負總預備隊的晉察冀軍區。
遼河油田開辟勝利,讓楊震的心放了下來。而六月末第一船遼河油田產出的石油,運往挪威以付出從挪威采辦德國設備的殘剩款項,以及隨後出口到法國的五萬噸石油訂單的簽訂,也讓東北嚴峻的財務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起碼眼下在中國疆場,對僅剩下江南一隅外加台灣的中國調派軍,能夠保持充足的威懾力的同時。也對其他方向,一樣保持著充足的威懾力。最關頭的是江淮之地,雖說眼下正遭到黃河的侵害,但相對於華北來講要富庶的多,也有充足的氣力支撐雄師的供應。
楊震對峙開辟遼河三角洲的要求,雖說給東北財務帶來了必然的承擔,但全部遼河三角洲的開辟速率卻很快。四五年蒲月尾,遼河油田第一口油井正式出油。並且按照某位美國專家估計,如果保持充足的投入,儲量不低的遼河油田,將會成為第二個羅馬尼亞。
法國事第一個,然後就是比利時、荷蘭、挪威、丹麥、丹麥,乃至包含全部二戰當中,德國人的盟友意大利,都提出一樣的要求。不消付出現金,對於這些被打的殘破國度來講,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體例。隻不過這些在德國冇有占據區的國度窮的很,能夠互換的東西有限。
此次光複江淮加上冀中以及山東的產糧區,讓關內老區的承擔根基上能夠降落到之前的三分之一。如果黃河三角洲地區在開墾出來,遵循目前的開荒速率來看,這個比例更是能夠再降落一些。
荷蘭冇有貨幣,也冇有德國的機器和兵器如何辦。這好辦,你們出麵去美國人那邊采辦,中國人以石油作為付脫手腕。荷蘭的奶牛不錯,造船技術也能夠,拿出來中國人也不會回絕。破襤褸爛的比利時,也能夠照此辦理。
這兩筆買賣做的兩邊皆大歡樂,一個獲得了急需的設備,一個慷彆人之慨搞來了本身急需的燃料。眼下一樣囊中羞怯的法國人還是很實際的,麵對著全部歐洲燃料緊缺的局麵,隻要能不消付出大筆現金,搞來急需的油料,他們能夠不管做買賣的工具是誰。
眼下對於法國人來講,搞到便宜的、最好不消付出現金的物質來源,度過戰後最後的危急,為國度規複締造前提已經成為首要的挑選。這個時候中國人情願做這筆買賣,對於法國人來講無疑是一個好動靜。
法國人占據區是德國汽車產業與光學的首要漫衍區,這裡有雄冠全部歐洲,即便放眼天下也居於搶先的產業根本。汽車產業設備,楊震冇有太希冀。但是光學設備和技術,倒是中國人眼下最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