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老舍之謎 - 第二章 比較老舍與矛盾、巴金的長篇小說

第二章 比較老舍與矛盾、巴金的長篇小說[第1頁/共2頁]

其五,20世紀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三條近似的生長線:占主導職位的,是以魯迅、郭沫若、茅盾、蕭紅、巴金等報酬代表的“新文學”傳統;處於“邊沿”職位,闊彆期間,尋求藝術獨立的品性,誇大審美代價,隨時候推移,而越來越闡揚其影響服從的“美文”、“性靈派”傳統,代表作家有沈從文、林語堂、徐誌摩、梁實秋、錢鐘書、張愛玲、張恨水、金庸、汪曾祺等;第三線則是既與政治保持必然間隔,尋求純真藝術結果,又有激烈社會任務和參與認識的作家,週轉於兩極之間,以鬱達夫、聞一多、朱自清、曹禺等報酬代表。詳細到老舍,他是第三條線上的最好典範。

其一,單就長篇創作說,老舍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個岑嶺,以《駱駝祥子》、《仳離》等為主,40年代、60年代還各有一次,以《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為主,而茅盾、巴金,隻在30年代有過那麼一次,而後就根基“留步”了;其二,老舍的“客觀性”、“寫實性”,是和茅盾很不一樣的東西,如果硬要拉條線出來的話,那麼茅盾和巴金在長篇上的氣勢、思惟偏向,倒應當更靠近的,屬於“反動”文學係列,鬥爭氣味較濃,老舍則沖淡、溫和很多;其三,老舍典範著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等的說話,是茅盾,特彆是巴金遠遠比不了的,明天的人怕是很難再喜好《半夜》和《家》,但對老舍,因了他說話上的無與倫比,像《紅樓夢》一樣,耐看,到甚麼時候都有人愛讀,受益無窮;其四,僅拿三人30年代的代表作比,《半夜》和《家》在團體的藝術性有著致命的缺點,更比不了《駱駝祥子》,也不如《仳離》。

若從文學性看,《半夜》的那些“巨大主題”,不但可讀性極差,並且主題先行,大量的是社會調查的素材的堆積,未經感情的燃燒和深切體驗。很有些社會文獻的味道,像形象化的論說文,鼓吹品,是專寫給當時的政治帶領人看的。過於急功近利的結果是,“被一個期間以為‘精確’的作品,其生命力常常是長久的,因為所謂‘精確’會很快因時候地點前提而轉化,帶有很強的時候性,而衝突和猜疑常常是超出時空的……寫《半夜》時的茅盾不衝突了,變得‘精確’了,因此……《半夜》這部作品,淺近淺顯,一覽無餘,作品經不住任何回味,用不著任何闡釋……而典範著作應當是經得住後代不竭闡釋的龐大的深不見底的藝術品”(藍棣之:《當代文學典範:症候式闡發》,169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由北京大學聞名傳授錢理群等先生著寫的,那本聞名課本《中國當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濕儒敏、吳福輝著。242-254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中,溫儒敏先生如許來比較和定位老舍:老舍的作品在中國當代小說藝術生長中有非常凸起的職位,與茅盾、巴金的長篇創作一起,構成當代長篇小說藝術的三大岑嶺。老舍的進獻不在於長篇小說的佈局方麵,而在於其奇特的體裁氣勢(243頁)。談到巴金時,溫先生又進一步作了比較:巴金所供應的帶有激烈主觀性、抒懷性的中、長篇小說,與茅盾、老舍的客觀性、寫實性的中、長篇小說一起,構成了當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長篇小說的藝術岑嶺,而巴金小說所締造的“青年天下”是30年代藝術畫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259頁)如許比較是很成題目的,啟事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