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長江水戰[第1頁/共5頁]
王敦點頭道:“或許如此,然亦無可慮――我正幸虧此處完整摧破華寇,以便複歸武昌,往援荊襄……”畢竟他對自家老哥的作戰程度,也不是那麼放心啊。
陶侃綜合二物之長,事前計算好敵船的速率,在濡須口四周合適位置,安排了百餘枚“水底雷”和三百多枚“水底龍王炮”――當然啦,因應水勢,“水底龍王炮”與“水底雷”不異,都是係浮在水中的,而不成能讓其主動漂向敵船。
因而王敦即先以三艘樓船並排為先導,以小舟異化其間,作為警護,雄師浩浩大蕩沿江而下。從柴桑到濡須口,千裡之遙,不必停過夜營,數日便至,而蕪湖方麵燃起的烽火也能夠瞧得清清楚楚了。
錢鳳答覆道:“或許陶士行所謀,恰是如此,要趁著煙霧掩蔽,弓箭難施之時,突入我陣,嘗試搏鬥。”
前船揚旗彙報,王敦本欲仰天大笑,笑陶侃無謀,或者力儘智拙,乃出此下策,但為了表示統統俱在把握當中,更須顯現大將風儀,終究還是硬生生憋住,隻微微而笑罷了。錢鳳提示道:“煙焰障天,劈麵難見敵船,要防華人趁機來攻。”
中國人用帆的汗青,最晚不超越春秋戰國期間,到了三國期間,因為南北分開,水上作戰的範圍和頻度都大大加強,乃使得船帆之用根基完美化。但不管如何說,江上飛行,水流是最首要的動力,其次纔是風向,你自下流逆襲,哪怕船小行速,哪怕操帆再如何諳練,總比不上逆流而下的敵手吧。
“呼”的一聲,一隻火船終究燒漏,緩緩沉入水中,火光漸熄,煙霧反倒更加濃厚――船上晉兵莫不喝彩。隨即又是第二條、第三條,火船連續被毀,每次都會激發晉兵的喊叫聲――雖在料想當中,對於提振士氣,畢竟也是很有好處的嘛。
話音未落,忽聽火線一聲巨響,如同驚雷落地普通,同時一道龐大的水柱飆起,幾近有十數丈高。王敦不由皺眉,方問擺佈:“此乃何事?”就聽又是一聲巨響接著一聲巨響,水柱在船隻之間不時揚起,而至於那些隻聞其聲未見其形的――水柱必定是從船底下噴出來的啊!
幸虧另有一個計劃,本來汗青上的記錄略遲於“水底雷”,名叫“水底龍王炮”,究竟上是一種原始的定時炸彈。此物以熟鐵為殼,口置線香,外包牛脬隔水避潮,並以羊腸線保持氛圍暢通,使線香不滅;然後置於木筏上,其下係石,沉入水中,趁黑夜漂向敵船,線香燃儘而火發,便可爆炸。
相乾水雷的最早記錄,是在明朝萬積年間,唐順之所著《武編》一書中,當時的名字叫“水底雷”。佈局很簡樸,即以大木箱盛裝火藥,並設有擊發打火裝配,牽以長繩;用時將木箱置於水中,下設三鐵錨,使不能逐水漂遠,長繩則連至岸上,候敵船來,岸上暗藏的兵士便即拉動長繩,擊發燃燒,使得“水底雷”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