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劫糧[第2頁/共5頁]
他並冇成心識到,晉之大司馬全軍是同一訓導的,並且不時加以拆分、變更,詳細到各營、各旅,水準雖有整齊,不同卻並不甚大——這與風俗將領專兵的胡漢、石趙,或者傳統晉軍,不成同日而語。而至於詳細批示方麵,昔日平陽城下之戰,裴該實在委以專人,並未親身插手。
王澤也算是裴該麾下老將了,從徐州剿匪、破塢開端,跟隨裴該南征北戰,其所立第一大功,就是北伐時於成皋城下摧破胡軍的七星堡,為此獲得裴該獎掖,準其於軍旗上繪製七星紋樣。本來這軍旗是跟著步隊走的,王澤本日所領,並非疇昔成皋城下之卒,但他為了誇耀其功,特地在本身的將旗之上,亦繡七星,走哪兒就扛哪兒。
以是石虎明白,本身的行動必然要快。第一步超越險山,摧破晉壘,長驅而直至平陽,他確切做到了;但第二步攻打平陽城,卻差點兒掉了鏈子——一則晉人守意甚堅,二則其救兵比本身預感的起碼早了五天,便即有如天降普通,呈現在了南邊,繼而渡汾占有堯祠……
他所說的三四十裡,是指從堯祠向南,西為汾水,東為霍山餘脈,南至塔兒山,根基上屬於平原地形,東西最寬廣處不過四十裡出頭,南北間隔亦然。估計晉人的運糧步隊,必然由此而來,不大能夠跑到汾水西岸去——若經西岸,那就交給郭太好了——也不成能打山間小道走。郭榮麾下是擁有馬隊的,晉裡四十,輕騎不過兩刻鐘即能跑完,莫非還找不到一支運糧隊嗎?
“即石虎歸返,幷州方亂,也不能再逾呂梁而遠征河西。我軍但批示得法,進退得宜,則此行有百利而無一害也——大王其成心乎?”
再者說了,糧食、民夫會合以後,又該如何往前運哪?從臨汾、絳邑到平陽、堯祠,百餘裡之遙,動靜通報也就滯後一兩天罷了,則趙軍數萬之眾來攻,晉方純取守勢的局麵,莫懷忠也是清楚的。他就五百正兵押著多量糧食,若不善擇門路,很能夠是送羊入虎口啊。
汾水固然不甚寬廣,岸上敵軍的進犯也冇有那麼輕易覆蓋水麵的。倘若途中遇敵,敵自東岸來,我就靠近水西,敵自西岸來,我就靠近水東,總之敵軍兩岸夾攻的能夠性應當不算很高吧。先將糧食經水路運到平陽四周,倘若堯祠不成去,我就直入平陽城,即便王澤吃不到,也比被羯兵搶去要強。
故此軍行須速,隻要在仇敵還冇能反應過來,或者尚不及救濟的時候,便搶先占有關鍵之地,纔有機遇竄改小大之勢。就比如裴先生當年所說的,諸葛亮一出祁山,出敵之料,攻敵之弱,本來態勢是一派大好的,隻可惜軍行過於謹慎、遲緩,導致遲遲不能底定三郡,而魏方卻與之相反,應招甚速,這才功敗垂成——就算冇有馬謖兵敗街亭,估計也支撐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