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禦邊三策[第4頁/共5頁]
“安寧及馮翊北部,耕地絕少,難實晉民、築大城,且即欲遷民實邊,田土也非二三載能夠收成……”
是以劉曜能夠派小部馬隊南下騷擾,晉人卻不成能搞甚麼“寇可往,我亦可往”。因為晉人多為步兵,一則行軍速率慢,很難達成奇襲的結果,二則必須陣而後戰,才氣對抗草原馬隊,但這一起上就冇有甚麼能夠排開雄師的處所啊。
陶侃是以說道:“北上唯溯洛水(上洛水)而行,但是水勢盤曲,流速卻急,必定步兵躑躅、舟船難輸……”陶侃是慣會使舟的,隻要遇見略微大點兒的河道,他就會考慮以舟船運送物質,省時省力。但是上洛水在高奴以南的這一段,實在曲裡拐彎到讓民氣浮氣躁的程度,雄師如果沿岸而行,門路時寬時狹,估摸著每走十裡地就必須得橫渡一次;再加其水南注,多帶泥沙,導致暗礁密佈,舟船也不易行,使得陶侃慣用的寶貝完整就祭不起來。
裴該不由鼓掌讚道:“陶君公然當世名將,此計大合我心!”
陶侃在此番對談中第一次暴露了淡淡的淺笑,說:“大司馬所慮,侃不問可知。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知彼戎不與胡賊合勢,減輕擾邊啊?”
裴家軍目前正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一方麵大裁軍稀釋了百戰老卒的數量,另方麵老卒大半回籍,或者作為各支軍隊的中堅力量分守各地,新招募上來的河南、關中新卒,本質和構造度都遠遠不及。倘若能夠順利度過這個瓶頸期,那麼裴該本來的三萬銳卒便能夠順利擴大到十萬乃至更多;而若在此時驟遇勁敵,在陶侃看來,現在的五萬之眾,恐怕還比不上疇昔的一萬老卒。
實在相對而言,馮翊郡北部粟邑、梁山兩縣還是有一些河穀間高山的,丘陵頂部陡峭處也有很多,但是一旦出境,也就是從後代的洛川縣直到延安市,這片地區的丘陵更高、溝壑更深,密密麻麻有若蛛網,就幾近找不到幾塊開闊地出來。
陶侃聽到裴該之問,低垂著頭考慮了好一會兒,這才緩緩說道:“我倒是有上中下三策,請大司馬挑選……”
裴該不住點頭,說陶君你闡發得很對,我也是冇體例,纔想出的築堡恪守之策。那麼你既然說這是下策,想必所謀另兩策要高深很多了——“叨教中策。”
隨即豎起第三枚手指來:“唯馮翊可用上策,即出境築壘,緩緩而前,以壓逼劉曜!”
陶侃並不同意主動反擊,去打高奴的劉曜,他對裴該解釋說:“由此前抵高奴,陣勢愈高而丘陵愈密,門路險狹,難以排布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