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送米(狂喜,真有這故事,度娘到了)[第1頁/共1頁]
東漢時候,孝泉地屬廣漢郡,良田萬頃,民風渾厚。有一薑姓人家,父親薑文俊,母親姓陳,家中有一個聰明活潑、文質彬彬的兒子――薑詩。薑詩品高行佳,為人樸重,深得縣名流龐盛的賞識,將女作龐三春許配給他,並向朝庭保舉。不久,皇高低詔,任命薑詩為江陽(今瀘州)縣令。
安安設學回家得知母親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鄰居奉告其母搬家在白衣庵。安安想去看媽媽,又感覺媽媽孤身一人,餬口貧寒,便決定給媽媽送米去,讓媽媽吃頓飽飯。安安每天都要帶上米在教員家寄吃一頓午餐,上學途中,路過地盤廟,安安就抓上一把米,放入口袋,磕個頭,藏在地盤爺爺背後。說也怪,安安的米,鳥兒不啄,老鼠不吃,彷彿被安安一片孝心打動了似的。
安安長大後,因家裡經濟寬裕,婆媳衝突鋒利,乾係反麵,逼著薑詩一紙休書,把龐三春攆削髮門。
幾個月後,安安看米存得很多了,就偷偷地到白衣庵看媽媽。母子相見,又驚又喜,涕淚縱橫。安安把米取出來,讓母親歡暢歡暢。但媽媽神采沉重,說:“安安,我們家裡的人,向來不偷人家的東西。人窮要窮得有誌氣,我甘願餓死,也不吃人家的米。”安安見媽一臉笑容,不知說甚麼纔好。庵主走過來,把安安帶來的米撮出來,放在手掌上,撚開細心瞧瞧,對安安的媽說:“你看這米,色彩深淺不一,有陳有新,能夠不是偷的,你可彆冤枉了孩子。”
薑詩上任後,愛民如子,為政清謙。幾年後,父親病故,薑詩佳耦奉養母親更加勤懇,體貼入微。厥後,龐三春生下了一個男孩,薑詩給他取名叫薑石泉,奶名安安。
薑母眼睛得病,見風就爛。有天夜裡,薑母夢見神仙,奉告他孝泉臨江的水有清目治病的服從,能夠治癒。薑母醒來,把夢中景象一一訴說給薑詩。薑詩是個孝子,為治母親眼疾,當即掛印而去。
厥後,曆代朝庭在孝泉修建薑孝祠以教養子孫。</dd>
龐三春就問安安米是從哪兒來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重新到尾奉告了媽媽。媽媽聽了,轉悲為喜,歡暢的是有了這麼一個孝敬、懂事的孩子。她撫摩著安安肥胖的臉龐,內心一陣酸楚、衝動,母子倆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場。這段嘉話,人稱“安安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