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1頁/共4頁]
身為人君必然要遍及曉得人間的統統事理,如果不通情麵事理,那麼群臣內部就會產活潑亂。朝廷鴉雀無聲是不普通的,對內對外都冇有來往,如何會曉得人間的竄改呢?談吐的開放和封閉不恰當,冇法就此發明事物的本源。以上所講的就是全麵的事理。
安、徐、正、靜①,柔節先定。善與而不靜,謙虛平意,以待傾損。右主位②。
⑥九方:就是指口、兩耳、兩眼、兩鼻孔、兩便孔。
一叫做天時,二叫做天時,三叫做人和。四方、高低、擺佈、前後,以及火星的方位在那邊呢?以上所講的就是多方谘詢。
春秋期間,晉獻公被奸人勾引殺了太子申生,又命人緝捕太子的兄弟重耳和夷吾。兩人聞訊後,前後逃出晉國。十二年後,晉獻公死去,夷吾先返國即位做了國君。他驚駭重耳會返來掠取他的位置,因而派人刺殺重耳。重耳一向避禍,到過很多國度,那些國度的國君都不歡迎他,終究他逃到了楚國。
“符言”寫的是統治者在位,必須信守信譽,言必信,行必果。如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呢?就要做到“安、徐、正、靜”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在朝者、決策者需求達到的一種境地,要求統治者既能做到懷柔又能做到節製,心平氣和地對待部屬的紛爭,曉得善守其位,以靜製動,把握群臣,率領天下。
作為在朝者,必須信守九個原則,這九個原則是相互聯絡、相互製約的。
遵循名分去做,就會既安然又完美;名分和實際相互依存,相互對峙,這就構成客觀究竟。以是說:名分從實際中產生,實際處置理中產生,而事理則產生於名分與實際相連絡的特性,這特性產生於調和,而這些調和則在於恰如其分。以上所說的就是名分。
作為統治者,要集結天下人的力量為本身辦事。如果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那麼就冇有看不清的事物;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那麼就冇有聽不到的動靜;如果能以天下人的心靈去思慮,那麼就冇有考慮不周的事情。
能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叫做長目;能用天下人的耳朵去聽,叫做飛耳;能用天下人的心去思慮,叫做樹明。千裡以外,埋冇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這叫做洞察。天下奸邪的事情都會在暗中漸漸產生竄改。以上說的就是參用。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高低、擺佈、前後,熒惑⑤之處安在?右主問。
利用誇獎的法例時,重在取信譽;利用獎懲的法例時,重在公允。懲罰和犒賞的信守與公道,讓臣民必須切身所聞,如許對於那些冇有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感化。如果君主的誠信能夠暢達天下,連神明也會來佑護,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衝犯君主呢?以上所講的就是獎懲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