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向東還是向西[第1頁/共3頁]
第二天就出事了。
關卓凡在後殿垣門前,是西向立的。
鑾儀衛陳法駕鹵簿於午門外,日出前四刻,太常卿至乾清門請旨。準奏。因而午門嚴鼓,法駕鹵簿前導。不陪祀的王以下各官會合朝服跪送,導迎鼓吹設而不作。
這個事理慈禧也是明白的,以是固然不甘心,但也隻能捏著鼻子認了。
第二天上朝,出來這麼一個動靜:惇王病了,明天告祭太廟,他的告祭後殿的差使空了出來。
既然隻是“事情失誤”,也就冇法辦得更重。是人就會出錯,辦得太重,前麵比著例子,活就冇法乾了。
如果有人想玩花腔,能如何玩呢?
關卓凡自請“閉門思過”,但兩宮不準,硬逼著他插手朝會。
“這個案子,軍機上一言不發——六爺,你阿誰摺子底子就是添亂!你們莫非真想這麼糊胡塗塗地由得小人興風作浪?真不怕寒了功臣將士的心?!”
關卓凡非常愣了一愣。
主持國度大典“失禮”,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輕的不過罰俸,重的能夠削爵,完整視乎當事人的“聖眷”如何。
告祭太廟分告祭中殿和告祭後殿。中殿即正殿,告祭中殿是天子的任務,由老惠親王代表天子告祭;後殿按例遣官告祭,這個差使派給了惇王。
以他的判定,恭王不該該再給他錦上添花了;並且,彆的一個當事人是惇王。
左躲右躲,還是掉進坑裡啦。
大佬們待在“小金殿”的這段時候裡,司禮們從“神庫”中把各位前任天子的“神主”請了出來,安坐殿內神龕當中。
金元朗自認“荒唐細緻”,唱錯了禮,連降四級,從一個從七品的“博士”降到從九品的“錄事”。
事情出在進入後殿的過程中。
惇王抱病,前麵還排著一堆王爺貝勒,本來輪不到關卓凡這個貝子,但作為賜給關卓凡的一種特彆的名譽,派他告祭太廟後殿也無不成;何況撚、回為他所平,由他親身來向列祖列宗報喜,也有特彆的意義。
君臣之間是不成以長時候地沉默的,文祥輕咳了一聲,越次奏道:“請聖母皇太後明示。”
法度應當是這模樣的:太常寺的讚禮官引承祭官至後殿垣門,承祭官東向立;然後讚禮官引承祭官入垣門右門,升右階,至殿外拜位前,北向立。
“這些事理,稍稍用用腦筋就能明白,這個吳鳳閣,捉到風就是雨,妄邀幸名,卑汙不堪,一塊嚴辦!”
但這個倒不是題目,他這個承祭官實在甚麼腦筋都不消動。因為統統的法度都會有太常寺的讚禮官唱禮唆使,他們讓你乾嗎就乾嗎,施禮如儀就是了。
這個“連環套”,看起來非常高超。
慈禧朗聲說道:“你們想啊,告祭的儀注,關卓凡是不懂的——換了我也不懂,你們也一定見得懂吧?當然是阿誰姓金的說甚麼他做甚麼。莫非姓金的說‘東’,關卓凡必然要往‘西’?還是關卓凡分不清東南西北?那麼他是如何批示千軍萬馬的?他的那些個敗仗是如何打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