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上下之分明,大義之所在,不可不諦辨[第1頁/共3頁]
“維卿”是絕對不能再叫的了。
“可還冇到宣旨的時候”——阮知方聽的心頭一跳,忙俯一俯身,說了聲,“是。”
“嗐!”唐景崧打斷了阮知方的話,“我是後輩,含翁如此相稱,我如何當得起?就是‘維卿’——先頭的‘維卿’,就很好嘛!’”
“我們溯香河而上,”唐景崧說道,“在防城前下船,宗室重臣在船埠迎候;厥後,入防城,國王在大旗台前迎候,恭請聖安;厥後,百官扈從,國王、欽差同入午門,至太和殿,聖旨,就在太和殿宣讀,香案呢,就擺在丹陛之前,國王率百官跪聆——如何?”
“我固然口銜天憲,”唐景崧說道,“但是,到底也隻在宣旨的時候,才用得著這套儀注——現在,可還冇到宣旨的時候呢!”
“此一時,彼一時,”阮知方微微苦笑,“維公當能諒解我的冒昧——”
好了,開端劃第一個重點了——“國王在大旗台前迎候,恭請聖安”。
說著,一隻手扶住玉帶,一隻手撩起蟒袍袍擺,屈膝下跪。
“防城”即前文所述之“都城”,因為“都城”的首要服從之一為保衛皇城,是以得了這個彆號。
“翻查典章,”阮知方說道,“彷彿以嘉隆……呃,嘉慶九年,仁宗整天子欽授廣西佈政使齊布森、南寧府同知黃德明為冊封使,冊封下國國主為越北國王之例……最為合適。”
“呃……維公請!”
唐景崧“哎”了一聲,從速跨上一步,雙手伸出,攙住了他,“含翁,你這不是罵人嘛!”
“請述其詳。”
阮朝立國之初,在人們的心目中——非論是越南人、還是在中國人,升龍的職位,都遠非順化可比;彆的,順化皇城的肇建,始於嘉隆四年、嘉慶十年,仁宗冊封嘉隆王為越北國王倒是嘉隆三年、嘉慶九年的事情,是以,彼時,順化並冇有合適的宮苑來停止宣封禮,因而,這個宣封禮,就放在了升龍。
“目下嘛,”唐景崧說道,“我們該如何著還如何著——你是前輩,若說施禮,該我替你施禮。”
他悄悄的咳嗽了一聲,說道,“我這趟過來,奉了下國國主之命,一是恭迎欽使;二來呢,這個……欽差頒旨,儀注何如,要請維公宣示進止。”
唐景崧的這句話,意味著,嗣德王要在這裡,正式驅逐欽差——
阮知方隻好站起家來。
說罷,退後一步,對著阮知方,做了一個長揖。
阮知方慌不迭的長揖行禮,“欽差大人太客氣了!下官何故克當?”
卻不是唐景崧是誰?
說著,將手一讓。
是以,如果溯香河而上,能夠直抵防城,並且,一下船,就是防城的護城河了。
隻說了一句,便打住了,阮知方從速接上話頭,“請維公訓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