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響應之快,不旋踵矣[第1頁/共3頁]
在戶部內部,黃紹祖該管山東司,山東司該管安徽,是以,上京報銷軍費,英翰就交代了宋尊邦和李宗綬一起去辦。
我們來看看安徽巡撫衙門和“揭帖案”及後續情勢的“互動”。
第一點,要求關貝勒不要減輕罪於李宗綬、宋尊邦。
這當然是英翰保護部屬,但同時,更是保護他本身。他如果保不住李宗綬、宋尊邦,李、宋二人,天然也不肯替上頭諱飾,到時候非把他牽涉出來不成,就算處罰不重,麵子上也丟臉得緊了。
“揭帖案”是淩晨時分爆出的,當天上午,恭王領銜的“專案組”,假座軍機處召開“事情集會”,會上,恭王三令五申,“為免謬種傳播”,厲禁外泄案情。
李宗綬是安徽糧道,乃賣力上京報銷軍費之“正辦”;宋尊邦是鳳陽知府,軍費報銷本來和他是無關的。
關卓凡想起顏士璋和剛毅的調查成果:
很快。有傳言出來。說是昨兒早晨。深更半夜的,寶佩蘅給宮裡邊遞了一道密摺,今兒軍機“叫起”,他還痛哭流涕的——這是為了啥呢?莫非,他和“揭帖”的事兒,也有啥關聯?
事情比關卓凡本來想的要龐大很多。
第三個,“管部”的雄師機寶鋆,三萬兩。這個是付出了全款的,不過,過付的體例非常特彆。
第一個,毛英章,一萬兩。宋尊邦用的是向毛英章清還舊欠的名義,當然,借券神馬的,是二人串連捏造的。
因而,又顛末端一整天的各種刺探動靜、各種衡量利弊,英翰終究痛下決計。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安徽給寶鋆的三萬兩賄銀,是“順日祥”掌櫃潘達成,帶著宋尊邦和李宗綬兩小我,到珠市口一家叫做“聚珍樓”的珠寶鋪子“過付”的。
英翰當然冇有在電報中直呼毛英章、黃紹祖、寶鋆三小我的名字,但略加表示,“貝勒自能默喻”。
現在是揭帖案發第四天,事情的生長。幾近全在關卓凡算中。他不由大為對勁:他媽的,老子真真是關半仙!
前文說過,政治鬥爭,在於立威,在於造勢,惇王一倒,關卓凡威勢立現,呼應之快,不旋踵矣!
到了早晨,全部北都城,已是滿城風雨。
這是潑天大的事情,幾近統統的人,都會把這個事兒和明天淩晨產生的“揭帖案”聯絡起來——天爺,這事兒,是惇王乾的?!
真正有大乾係的,是這個事兒同寶佩蘅扯在了一起。
*(未完待續。。)
安徽巡撫衙門說,李、宋二員,都是受命行事,有“公罪”,無“私愆”,如果能夠小懲大誡,給他們一個改過改過的機遇,李、宋二員,必戴德戴德,軍費一案,亦會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但是,宋尊邦和當時兼任軍機章京、本職為鴻臚寺少卿的毛英章是世交,而毛英章除了馳驅樞府、位居樞路以外,還是戶部侍郎黃紹祖的同年,兩人的私交更是極好,毛英章在黃紹祖那兒,說的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