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登基大典[第1頁/共4頁]
辰正——八點整,吉時到,禮部堂官再奏,請天子即天子位,因而,天子降座,出中和殿,入太和殿,升金鑾寶座。
百官就位以後,欽天監報時,禮部滿、漢正、副六堂官至乾清門,奏請天子禦殿。
辰初——七點整,讚禮官一聲呼喊,百官噤聲,接著,平時封閉的左、右掖門緩緩翻開,在禮部司官指導之下,文武大臣自左掖門、宗室王公自右掖門,絡繹進入紫禁城。
固然有人對曾滌生這個“宣詔官”不甚覺得然,但縱觀全部即位大典,還是非常美滿的。
貝子以上,“與國同戚”,入太和殿施禮。
午門前,設龍亭、香亭。
鳴讚官高喊:“排班——”
這個時候,陳於太和殿簷下的中和韶樂奏起來了,和以律呂,文以五聲,八音迭起,玉振金聲,好不動聽!
好了,統統伏貼。
所謂“導象”、“寶象”,統稱“儀象”——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大象哦,每一隻,均施錦韉,負寶瓶——銅質、貼金,下承以蓮座,木雕貼金,雕花朵、番草之屬,華麗非常。
太和殿內,設黃袱表案和筆硯案。
站好朝位以後,很多人都留意到了,是次大典,有一個較著分歧於以往之處:
**城樓上,設“宣詔台”、“金鳳台”——做甚麼用的,容後再表。
百官由“立位”轉“跪位”。
卯正三刻——六點三刻,文武百官在午門前集合。
丹墀之上,設紫赤方蓋、紅黃龍扇等,東西擺列。
洪緒天子的即位大典,終究到來了。
如果是“國喪”期間停止即位大典,中和韶樂、丹陛大樂神馬的,就隻能“設而不作”,那樣一來,儀典就失容很多嘍。
這時,早有禮部司官托著雲盤——不是“金鳳”嘴裡雕成雲朵狀的木盤,而是前頭提到的漆了雲紋的托盤——鄙人頭跪接。
打**外、金水橋內開端,便陳列“法駕鹵簿”,由南而北,一向排到太和殿丹陛之上、殿簷之下,“盛陳威儀”。
太和殿門外露台正中,設九龍曲柄黃傘蓋;殿簷下,設拂、爐、盒、壺、盤、瓶、椅、杌之屬。
意義是:大夥兒各就各位,籌辦叩首。
*
待文武百官按官階凹凸在外金水橋南麵北跪好以後,宣詔官曾國藩對著龍亭行一跪三叩禮,然後取出聖旨,登上宣詔台,麵西而立,開端宣讀“綸音”。
然後,鳴讚官唱禮,群臣三跪九叩。
百官下跪,不過,不必叩首——這隻是“跪送”。
禮畢,宣詔官將聖旨捲起,下宣詔台,登上城樓垛口正中的“金鳳台”,將聖旨放在阿誰“朵雲”——即雕成雲朵狀的木盤內,再置於木雕的“金鳳”嘴裡,兩個鑾儀衛,用黃絨繩懸吊“金鳳”,從垛口正中緩緩降下,以示天子之命由金鳳乘雲朵自天而降人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