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鳳陽之戰[第1頁/共3頁]
崇禎非常絕望,這些都是精確的廢話,不管下不命令,洪承疇必然東進,將流寇逐出中都,他想聽到短時候內重挫乃至全殲流寇的建議。
汗青上馳名的“鳳陽之戰”就此打響。鎮守鳳陽的明將朱國相領兵迎戰。奸刁的張獻忠等人派人假裝入城,混入城內的流民軍兵士乘勢四周燃火,與城外農夫軍主力密切共同。官軍遭表裡夾攻,步地大亂,高迎祥、張獻忠部趁機入城,朱國相他殺,4000餘名守城士卒被殲。
早在崇禎七年初,崇禎任命陳奇瑜為五省總督,同一批示陝晉豫川及湖廣官軍,由四周分進合擊,詭計一舉儘殲各部流民軍,曹文詔率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流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然後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抄。但是這一年八月,皇太極親率雄師入關,朝野震驚,為了應對韃子,崇禎征調曹文詔等將領,放棄了對流民軍的圍堵剿殺,前去宣府、大同,流寇得以突圍。
他暴躁地站起來,負手踱步,一邊走一邊說:“朕要的不止這些。本來念在流寇亦是朕的子民,陳奇瑜以剿促撫的設法朕是同意了的。但是這些賊子冇法無天,竟然連皇陵都敢輕瀆,如此無君無父之人怎能再行招安,朕恨不得將其一個個淩遲正法。你們必須給朕想個彆例,把流寇全數毀滅,一個不留!”
西北,在宣府等地劫奪一番後的皇太極率軍退回了關外,固然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人丁也被擄走,稱得上赤地千裡,但是對於朝廷而言,隻要韃子走了就是天大的功德,從天子到朝中大臣都鬆了一口氣。
但是怕甚麼偏來甚麼,崇禎對著張鳳翼等人痛罵一頓後,見這些人如喪考妣,卻無人能夠獻上良策,隻能把目光投向本身信賴的首輔。
就在這個時候節點,一個影響明末局勢走向的汗青事件產生了。
山東的饑民在朱大典的答應下,通過謝三賓的運作,經登州源源不竭運往臨高。跟著山東局勢的穩定,誌願前去臨高的饑民越來越少,第四批的移民人數驟減到了五千人,前麵幾批更是均勻隻要兩三千人,不過臨高的人丁基數已經連上了幾個台階,農業與兵源人丁和都在之前的根本上連翻幾番,對出產和裁軍的需求開端獲得了滿足。
“長卿,中都遭受大變,你可有良策?”
韃子退回關外後,剿寇倒黴的陳奇瑜被撤換,十仲春,洪承疇繼任五省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他竄改了前任以剿促撫、邊打邊撫的戰略,改成重兵包抄流寇主力,重點打擊,各路流民軍接連敗於確山、朱仙鎮(今開封市西南)等地,連連受挫,被迫轉入西部山區。
崇禎七年的年關眼看就要安穩地度過了。固然這一年壞動靜很多,但是有了瓊水兵帶來的幾場“敗仗”,加上安定了山東兵變,崇禎這個年過的還算順心。隻是他並不曉得,這隻是暴風雨到臨之前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