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新年新困境】[第2頁/共3頁]
到了春節,周赫煊在四川的工廠,就隻剩下七家還在出產,另有四家處於半歇工狀況。而春節方纔疇昔,因為澎湃的工廠開張潮,形成物質更加緊缺,再加上當局又印了一波法幣,全部四川的物價漲到讓人冇法接受的境地。
這套打算不但在中國得以實現,厥後還被印度、緬甸、日本等國采取。
“泰山放心,我自有安排。”周赫煊說。
抗戰初期,大火線的工廠數量還不到100家,至1942年景長至顛峰――1000多家,但1943年急轉直下,隻剩下900多家工廠。
“關吧,”周赫煊冇有看報表,而是說道,“工人的斥逐費要給足,不敷的那些我來出。堆棧裡囤積的貨色,我以出廠價全額采辦,捐給各省受災老百姓。”
張謀之最不能忍的是甚麼?
第七,捐稅太重。為了減緩財務壓力,中心打消了統稅政策,改收商品稅,且虛盈實稅。當局規定紅利額超越本錢額60%的企業,商品稅一概征收50%。在法幣貶值的環境下,幾近統統工廠的紅利額都達到這個標準,但實際上是虧損的。當局隻看賬麵數據,對90%以上的工廠都征收了50%的商品稅。其他另有印花稅、獻金、獻糧、公債,這些都是強行分攤的。
張謀之作為企業家,對百姓當局已經完整絕望。以他非常有限的政治目光,也能看出現在的當局必定垮台,因為當局已經在實業界完整喪失了威望。而老百姓也是如此,忍饑捱餓援助抗戰,抗戰勝利的但願他們看不到,看到的隻要贓官貪吏。
周赫煊至心感受常凱申的腦筋有病,彷彿不把無益於本身的力量全數推給共黨就不罷休。
一度幫忙中國戰時經濟興旺生長的“工合”構造,就此走向闌珊。反觀共黨那邊,由太祖牽頭主動攙扶“工合”生長,大量國統區的“工合”成員被請去共黨按照地,由此明顯晉升了按照地的產業氣力――按照地的很多工廠,就是在這時由“工合”幫手組建的。
再來講說“中國產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工合”。
第八,歹意囤積,投機倒把。略微聰明點的本錢家,現在都不搞實業、不完工廠了。大量遊資猖獗囤積必須品和緊缺物質,他們通同當局統收機構低價買入,翻個數十倍再賣出,市場已經被投機商所節製。
張謀之拿出一遝報表,甩在桌上唉聲感喟地說:“唉,這些工廠都得封閉,不關不可了。”
1944年的除夕過得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