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6【政府內遷和美國人民抵製日貨】[第1頁/共3頁]
至於企業和黌舍,常凱申以為應當遷到武漢和宜昌,以是現在大部分的企業黌舍都雲集在武漢、宜昌兩地。
常凱申最後籌算把遷都一分為三,即百姓當局遷到重慶,軍事委員會遷到洛陽,行政院遷到衡陽。到11月初,他正式召開集會,會商遷都事件。
到達朝天門船埠時,恰好碰到一艘內遷船隻。船上載著國府施助委員會委員長朱慶瀾,以及賑務委員會的20餘名職員,這是第六批內遷重慶的當局構造,國度元首林森在半個月前就已經到重慶了。
現在隻是開端,比及來歲宜昌大撤退今後,周赫煊的買賣纔會迎來新的岑嶺。
趁便一提,民生公司在宜昌大撤退時,第一條船運走的是300餘名戰役孤兒。
在全部抗戰期間,盧作孚的民生公司,隻是軍隊就運送了總計270多萬人。
十仲春十四日,晴。
而剩下的大部分南京當局構造,以及99%的內遷企業、黌舍,此時都還在湖北和湖南。
《至公報》戰地記者劉君揚,現在已完整跟外界落空聯絡。這位記者是周赫煊在天津雇用的,開設分館時被調往南京,周赫煊多次讓他撤離都不聽,乃至現在存亡不明。
報紙上冇有任何乾於南京大搏鬥的動靜,有的隻是都城淪陷,號令國人連合抵當的文章。汗青上,第一次完整揭穿南京大搏鬥的筆墨,是英國記者田伯烈所撰寫的《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此書要等來歲初纔開端動筆。
抗戰期間,民族本錢家們大打愛國牌,比如捲菸就呈現了這些品牌:七7、盧溝橋、正氣、強大、國防、光複、勝利、強國、武裝、醒獅等等。捲菸包裝常常印著飛機大炮和兵士形象,不曉得的還覺得賣的是軍器。
作為民生船運公司的老闆,盧作孚多次接到當局沉船號令,但他拒不履行,以為鑿船以斷敵路的做法無疑自絕後路。成果到了宜昌大撤退時,其他船運公司的船隻被沉得七七八八,盧作孚的民生船運公司成為獨一能夠依托的運力。
而為了儘力搶運物質職員,盧作孚在兩個月內虧損400萬大洋,喪失16艘輪船,116名公司職員捐軀,61人受傷致殘。但他們卻為抗戰做出了龐大進獻,光是運走的兵工廠設備,每月便可製造手榴彈30萬枚,迫擊炮彈7萬枚,航空炸彈6000枚,十字鎬20多萬把。
彆的不說,出川抗戰的川軍,就采辦了大量的簡易手榴彈,能力雖不大,卻勝在數量浩繁。
而跟著前後幾批當局構造遷來重慶,周赫煊興建的花圃彆墅和初級公寓賣得很火。都是大官嘛,必須住得麵子一點,費錢再多也是值得的。
汪兆銘也對此頒發了定見,勸林森把中心當局遷到武漢或廣州,至於四川則太偏僻,汪先生感覺太分歧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