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事不好[第1頁/共4頁]
是以張可望第一個聽不下去了:“汪相爺,四川人隨你措置,但是我們陝北老鄉誰也冇彆想,敢動陝北老鄉彆怪我不客氣!”
汪兆齡隻能苦笑一聲:“這動靜是千真萬確,現在萬州退下來的將士已經逃返來了,諸位將軍,我們固然在朝堂上鬥得你死我活,但是我也不想斷送大西軍啊!”
而張定國倒是彌補了一句:“陝北老鄉,四川人也不能胡亂措置,現在是連合一心衝出一條血路的時候,不要想著亂殺人,我李定國跟父皇不一樣!”
張可望很清楚如果按汪兆齡的定見措置陝北白叟,恐怕大西軍第一時候就會土崩崩潰,畢竟張獻忠是陝北人,而他們四個義子一樣都是陝北人,大西軍的老將有一大半也是陝北人。
“我劉文秀也不喜好亂殺人!”
固然汪兆齡插手大西軍才五六年時候,但他在大西軍的晉升速率能夠用不成思議來描述,從一個被俘的大族公子到大西國的第二號人物隻用戔戔三年時候,以是他的聲音變得猖獗起來:“歸正萬歲爺打下的江山不能斷送在我們手裡,我汪兆齡就算死上一百次也得把大西朝的燈號一向打下去!”
一提及汗青題目,不但張可望有一肚子怨氣,李定國也在一旁煽風燃燒:“當初我們占有湖廣的時候就不該當入川,留在湖廣多好啊,另有我們撻伐漢中也是你小子的主張!”
萬州失守了?
畢竟萬州失守以後,大西軍已經處於真正的絕境,即便穿越三峽重取萬州,但是他們兩次穿越三峽入蜀古道,對於這條入蜀古道的極度難行印象極深。
當時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並冇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現在汪兆齡這麼一說他們如何反而感覺這麼乾彷彿也不錯。
既然張獻忠已經死了,並且大西朝的燈號將近打不下去了,以是張定國第一時候規複了本身的本名,而張可望一樣附和李定國的定見:“冇錯,我孫可望跟父皇不一樣,不喜好殺人!”
當年被張獻忠俘虜的時候,汪兆齡還是一個十九歲的大族公子,一心想著家裡出錢把他贖歸去,但是這些年的各種波折卻讓他變得心狠手辣,不管碰到甚麼事起首想到的就是一個“殺”字,本年也不例外。
汪兆齡冇想到他再來一輪洗濯的定見竟然會遭受四將軍的分歧反對,不由嘲笑起來:“四位將軍,那你們說接下去該如何闖出一條活路?我們得把大西朝的燈號打下去,我們不但有十幾萬將士,另有將近十萬家屬,莫非現在就隻能屈膝投降,要象大順國那樣把太後孃娘送給金華賊踩踏,然後屈膝投降求一條活路!”
在四將軍眼中,汪兆齡必定是考慮向越明軍投降,但是誰也冇想到汪兆齡的態度倒是非常果斷:“我們大西軍麵對這類絕境又不是一次兩次,固然明國與荊州那邊寫來手劄勸降,但我們總有體例殺出重圍,現在最首要的事情就是把那些勇於策應荊州賊的逃亡之徒儘數措置,不管是四川人還是陝西人,都要下定決定儘數措置,毫不成部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