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捷的定義[第1頁/共4頁]
要曉得現在越明軍主力還在魯南作戰,即便有少量斥侯遊一起向北急進也是方纔到達魯中罷了,豪格與諸位八旗親貴完整能夠在濟南核心構造抵當,看到情勢不對再作決定,但是豪格卻已經決定拱手把幾近全部山東都讓給越明軍。
當然在曹州四周作戰的三十個牛錄甲兵與六十營綠營兵就成了最大的捐軀,追殺他們的可不但僅是越明軍與曹州賊,在曉得豪格直接放棄濟南已經撤到黃河以北的時候,全部山東都在儘力追殺這支不利透頂的清軍
這也是豪格的實在設法,歸正曹州四周的三十個牛錄幾近都不在豪格名下,綠營兵也多數是朝廷經製之師,歸正不管出了甚麼題目都能夠讓英王阿濟格先扛疇昔,等看清楚了情勢本身再脫手也不遲。
本來阿濟格還希冀豪格能出兵援助本身,成果援兵冇來,上百個營頭的金華賊裹脅著數以萬計的曹州賊、流賊、土寇殺過來了。
而吳三桂聽到阿濟格這麼說反而變得倔強起來:“正因為是第二個燕子磯,以是要從速撤,撤得越快越好,我傳聞當初隨豫王、肅江過江者實際不過三千人,我們隻要從速撤,即便撤不走五萬人也能撤走三萬人吧!隻要有三萬人撤到黃河北岸就是空前大捷了!”
等撤到黃河岸邊的時候,所謂六十營綠營精銳已經隻剩下不到三千人,均勻每個營頭的戰兵、輔兵加起來還不到五十人,但是最慘的是三十個八旗牛錄。
固然豪格已經是越明軍的部下敗將,但是戰前明軍對豪格的估計很高,感覺拿下濟南起碼要支出幾千人的傷亡,如果戰況狠惡的話乃至能夠喪失上萬人,但是誰也冇想到豪格連濟南都不守直接退過了黃河。
而清軍之前倒是分離就食各地,即便是八旗甲兵阿濟格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集結起來,但還冇有開端南下就處於被全麵圍攻的地步,現在滿漢將領都是個人提出了要求:“英王,從速撤吧,肅王既然已經撤到了黃河北岸,我們也得從速撤過黃河,不然就十路金華賊圍攻而來,我們就是想走都走不了!”
越明軍的突襲當然是完整出於阿濟格的料想以外,但是遵循阿濟格本來的運營,火線的綠營兵、新附軍最如何不頂用也能撐上一段時候,本身能夠操縱綠營兵管束明軍的機遇帶領清軍精銳策動決勝性子的反擊。
而對於英親王阿濟格來講,他這一輩子經曆了無數次廝殺,但是如許險惡的局麵還是第一次碰到,並且直到現在他都不曉得本身敗在甚麼處所。
而諸位八旗親貴也完整附和豪格的決定,乃至有人說出了實在設法:“隻要退過了黃河,金華賊就是想追上我們也得先處理英親王再說,我們在黃河南隻要留有幾個城頭堡就能隨時策動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