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明末大權臣 - 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

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1頁/共4頁]

這足以申明,烽煙四起的江北並非隻要大旗軍和他李吳山一小我在支撐,朝廷也是有作為的,這不就弄出了一場“長命大捷”麼!

作為一個成體係的貿易個人,隻要有充足的利潤,他們會做統統事情。

金鈴堂的感化實在是太大了,一旦透暴露去,必定喪失慘痛。比如說此次史環部能夠轉危為安,金鈴堂就闡揚了相稱首要的感化。

所謂的“長命大捷”,實在不過是朝廷給本身臉上貼金罷了。複隆天子說是“摧毀了長命船廠”,實在僅僅隻是鑿沉了兩艘正在製作過程當中的大船,至於他說的“斬獲甚豐”,也不過是模棱兩可之言,底子就冇有詳細的數字,至於到底殺死了多人清軍,那就不得而知了。

金鈴堂胡家之以是如此膽小包天,並非是因為甚麼“國度大義”,而是足額的利潤。

自從火燒了木貨廠以後,和援兵彙合的史環部就已朝著東南邊向活動疇昔,萬壽船廠底子就不是他們的目標,並且方向也不對。

“諸位卿家傳聞了冇有?”複隆天子的表情彷彿非常不錯,笑嗬嗬的對著一眾的文武大臣說道:“江北烽煙四起,各處義民義兵紛繁而動,將洪賊承疇折騰的夜不安眠疲於對付……”

通過金鈴堂開設在本地的分號,停止物質補給的運送和提取,這麼做的本錢非常之高,並且風險很大。最要緊的是,金鈴堂接受著這麼龐大的風險,卻底子就拿不到錢。

這三萬裡國土是大明朝的,是老朱家的,朝廷不去戰役,卻要外臣李吳山專美。固然李吳山是大明的臣子,但這類事情畢竟好說不好聽啊。

也恰是因為本身頻頻調派北伐先遣小隊,在北方攪動起一場又一場戰役,這才“逼迫”朝廷不得不有所作為,終究第一次派出了直屬於朝廷的先遣隊,並且獲得了一點能夠拿到檯麵上來講的成績。

李吳山早在一年多年就開端調派小股的北伐先遣小隊深切到江北各處,乃至遠至河南、山東等地。固然向來就冇有過大範圍的戰役,但卻始終保持著抵當的姿勢,積小勝為大勝,讓仇敵冇法安穩。

但是,所謂的諜報共享是有限度的。真正的具有核心代價的絕密諜報,李吳山是絕對不會和朝廷共享的,不如說和金鈴堂有關的那些諜報。

江北的事兒,鬨騰的那麼大,就算是聾子也早就傳聞了。

但是,這事必須絕對保密,詳細細節隻要李吳山本人和金雀兒曉得。

的確四千多的貨色,卻要付出兩萬多的貨款,看起來彷彿有點難以瞭解,但卻實屬普通。

“我大明治世垂三百載,各地百姓心向我大明,縱使江北淪亡,還是抖擻而攻。就算是臨時有力和洪賊決鬥,如此這般作為也足以彰顯我大明之威了。”

開端的時候,李吳山還覺得是本地的小股抵當軍所為,想不到竟然是天子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