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求和[第1頁/共4頁]
固然太後和代善之間早已經貌合神離,這個時候也不得倚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親王了。
“其一,調關外之兵進京入衛,先穩固京畿為要。”
如果攝政王多爾袞還在的話……如果當初多爾袞不死,說不準就能保持下去,起碼不會呈現這雪崩普通的景象。現在的太後真的悔怨了,悔怨當初不該乾掉多爾袞,讓大清國這艘破船少了一塊極具分量的壓艙石。
不管是朝中重臣還是宗室的王爺貝勒,固然一大杆子人,實在誰也冇有想明白,他們乃至不曉得到底是如何回事,局麵竟然會崩壞的如此之快。
曆朝曆代,言和者都是賣民賊,隻要強力主戰者纔是血忠之臣。並且這江山是滿人的,不是漢人的。漢人奢談言和,誤國誤民的大帽子必定會扣在腦袋上。
到了這個時候,出甚麼主張的都有。竟然另有人在說黃河一線的事,乃至另有很多人紛繁擁戴,同時下認識的把目光朝著代善這邊撇過來……
這才幾天呐?大旗軍的前鋒就到了順德(想想也不成能是廣東的阿誰順德,而是順德府,現在的邢台)。倉猝之間,朝廷隻能極能夠的變更四周的人馬,籌辦操縱堅毅城池停止打一場防備戰,就算是打不過起碼也得遲延一陣子吧。成果呢,底子就冇有比及大旗軍正式攻打,僅僅隻是一個支前鋒軍隊挑著軍旗露了一小臉兒,包含六千多戰兵在內的一萬多清軍就“舉義”了,直接把上至提督大人下至淺顯旗人在內的兩千多口兒當作了“投名狀”,掛起大明的燈號,就這麼直截了當的把臉一抹,竟然投降了。
這個彆例太後不是冇有想過,她乃至想過要從蒙古各部集結人馬過來,但是這有效嗎?
就算是太後本人,也曉得時勢崩壞如此,必定是有力迴天了,但她卻不曉獲得底錯在那裡,為甚麼一統天下的局麵就會刹時變成這個模樣。
就算是真的有那麼一兩個能夠逆轉乾坤的奇才,畢竟也有力迴天了!
明顯打不過,那還打個屁呀?內憂內亂的大清國如果不想滅亡,就隻能和議,哪怕是接管喪權辱國的前提,也得先把戰役停止下來,要不然的話就真的連和議的機遇都冇有了。
和議,這個設法實在早就有了。
在多爾袞入關之前,為了擊敗李自成的闖軍,把吃奶的力量都使出來了。對包含八旗在內的滿人做了最大程度的動員:十四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人必須參軍出戰。
本就是地廣人稀的關外還如何抽調?就算能抽調出三五隻阿貓阿狗有能管多大的感化?
現現在這局勢,統統都曉得已冇法挽回,卻冇有哪怕一丁點的體例,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局勢一天比一天更加惡化。很多人已經在想方設法的通過各種渠道給本身安排後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