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千古恨百年身[第1頁/共4頁]
一出錯千古恨,再回顧已是百年身,有些弊端一輩子隻能犯一回,卻絕對不會有改過的機遇,因為他洪承疇犯的錯太大。
以少兵臨大國,必然需求電閃雷轟普通的攻取速率,敏捷擊賊破明,儘能夠的尋求一個“快”字。在軍事上充分操縱錯綜龐大的各方權勢為前驅,在政治上拉攏敵後豪強和地主階層,把民族衝突轉化成為階層衝突。底定大局以後,接管中原王朝的統治形式,把清廷由一個外族政變竄改成為傳統的統治政權……
“東翁真的不想和南邊打仗一下麼?”馮成章彷彿很不肯意提起這個話題,低著頭小聲說道:“局勢所趨,泥沙俱下,識時務者為豪傑……”
多爾袞的死,對於大局而言並不是一個很首要的事情,從當時的局勢來看,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攝政王一黨,與以太後為代表的帝黨必有一戰,這個衝突不成調和,遲早會有一個總髮作。終究的結局要麼是多爾袞完整架空帝黨,或者是逆而篡奪也不是不成能。要麼就是帝黨終究乾掉多爾袞,為真正意義上的皇權掃平門路。
現在,這個惡果已經閃現出來了……
但洪承疇是不會投降的,絕對不會。
不管是事明之時提出的“剿闖”計謀,還是在投清以後的提出的團體計謀,都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在全部明清瓜代之際,固然豪傑豪傑層出不窮,卻很少有人如洪承疇如許從汗青的高度上對待題目。
同時,他還下了彆的一個號令:把囚困已久的史環押送到都城去。
馮成章這句話的意義實在就是在說:你想的再如何全麵也冇有效,因為朝廷底子就不會聽你的,還是先想想如何保全本身吧。
作為私家幕僚,馮成章完整能夠體味到洪承疇的一片良苦用心,此情此景之下想要說點甚麼,卻又不知從何談起,隻能一躬到底:“東翁待門生不薄,豈有半途而棄的事理?門生願與東翁同始終……”
聽到這句話,洪承疇隻能苦笑。
主仆一場,洪承疇對待馮成章已算是仁至義儘。
太後乾掉多爾袞也好,多爾袞乾掉太後也罷,這本身並冇有任何辨彆,具有不異的意義和影響,並且必然會呈現如許的局麵。
征南雄師的毀滅和多鐸的身故命喪,不但僅隻是一個龐大的軍事失利,同時完整竄改了團體的局勢,讓清廷有力在短時候內毀滅敵手,江南殘明獲得了貴重的喘氣之機,團體局麵從絕對的打擊進入到計謀相持階段。
以史德威的揚州軍為主力,彙合了閩浙的部分人馬,另有江南複隆朝廷的明軍,正在大肆北伐。若不是劉良佐等新附軍數量浩繁,早就打到揚州城下了。西邊的大旗軍一起勢如破竹,攻占了泗州以後,揚州已在大旗軍的進犯半徑以內,那李吳山馬不斷蹄的提兵東進,威脅寶應―高郵一線,如果再進一步的話,洪承疇就真的成了甕中之鱉,到時候必定插翅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