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治粟院[第1頁/共3頁]
他們兩個是不折不扣的文人,對於如何用兵倒是真一竅不通。
閻爾梅見李元利微微點頭,又笑著說道:“至於要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就得殿下去和諸位將軍商討了。”
這些題目李元利想了不是一天兩天,張煌言開口一問,他便胸有成竹地反問道:“諸位可知那關外為何被稱為苦寒之地?”
“百姓可先以利誘之,再以教養之,光陰一久,關外天然又成了他們新的故鄉,故鄉難離,到時你攆他們也攆不走了!”
“哈哈!”李元利表情也是特彆鎮靜,“這稻種可不是彆人獻的,而是戶手部屬‘治粟院’改收支來的!重賞天然也少不了他們!”
“殿下之前的行動完整精確!”閻爾梅很對勁現在這類議事的形式,以是先讚了李元利一句。
方以智和王夫之趕緊拱手道:“但聽殿下指導。”
李元利笑了起來,這後代的東北大糧倉,現在還被人視作苦寒之地,不過要讓那些百姓心甘甘心腸留下來開荒,卻也不是冇有體例。
“殿下,此物大利天下,獻此稻種之人該當重賞!”張煌言衝動地說道。
國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能夠多種出稻穀,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功德!
自古以來,居住在高寒地區的人都是費事百姓,最首要的啟事就是冇有耐寒的農作物可供耕作,從而導致糧食貧乏,而現在有了“耐寒一號”,這得減產多少糧食?又能讓多少人吃飽肚皮?
早在大興軍光複長沙時,李元方便建立了一個“治粟院”,專門研討改進農作物,當然最首要的就是水稻,現在過了幾年關於有了收成。
“殿下,您說的耐寒穀咱但是現正在湖南辰州、寶慶、武岡等高寒山區推行的耐寒一號?”
大師坐在這兒邊喝茶邊說話,不耗體力,腦筋也矯捷,如許才氣拿得出奇策來。如果像前明朝廷那樣議事,一站就是半天,並且連杯水也冇得喝,年青力壯的還能撐得住,年紀大些的,那老腰老腿豈不是受大罪?
這個題目簡樸得很,大家都能答覆得上來,李元利也冇有等他們答覆便本身說道:“關外苦寒,不過是夏季氣溫低,風雪大,不宜耕作,並且貧乏禦寒之物。但其地盤廣寬且肥饒,如果能處理耕作和禦寒題目,那兒就會成為一個大糧倉!”
若論才學,天然是首推方以智,但要論年紀卻以閻爾梅最大,本年已經五十有四,近春秋最小的張煌言整整大了十五歲,是以李元利話音一落,世人便都看向閻爾梅,意義是讓他先說,這也是尊老之意。
“依臣之見,我軍該噹噹即北上,給韃子一些壓力,但守勢又不成太猛,以免韃子不顧統統北竄,達不到我們預期的結果!”
按照李元利的提示,老農們將水稻選種以後再停止雜交,從中又遴選出良好種類。固然現在的水稻產量進步不是很多,但卻被他們陰差陽錯地弄出了耐寒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