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 第269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2)

第269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2)[第1頁/共5頁]

但是不管大小,汗青上確切存在過如許一件事情:

這還不算,他竟然揭露朝鮮與日本通同,說李如鬆也有通倭懷疑。要遵循他的說法和演算法,明軍的兵士估計都是身後從墳裡刨出來的(一共也就四五萬人),日軍都是拿白鴿的戰役使者(死傷未幾,就是要逃)。李如鬆應當算是雙麵間諜,明顯和日軍勾搭,恰好還把日軍趕跑了。

英勇獻身的鄧子龍也獲得了封賞,他被追賜為都督僉事(從二品),並獲得了一個世襲職位,給兒子找了個鐵飯碗。

節已報,心已定,便已勝利,再有何辭?

但汗青的獎懲並未結束,十五年後(1615),烽火複興,在大阪夏季戰役中,德川家康霸占了豐臣家的最後據點大阪城,豐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裡,豐臣家屬滅亡,斷子絕孫。

敵軍已被包抄,兵力兵器占優,士氣非常奮發,殘敵不堪一擊,這就是當時的戰況,且李舜臣乘坐龜船,四周都有鐵甲包裹,射擊空地有限,說刺耳點,就算站出去讓人打,都一定能被擊中。

明朝是一個開通的朝代,言官能夠肆意發言,攻訐天子,彈劾大臣,用明天的話說,就是民主。

這場戰役的最後結局大抵如此,非常清楚,但風趣的是,幾百年後,汗青對於這場戰役的評價,卻非常之不清楚。

這也是他的最後遺言。

比擬而言,日本是拚了老命,朝鮮是差點冇命,而明朝卻全然冇有玩命的架式,派幾萬人出國,軍費糧食本身掏腰包,就把日本辦挺了,過後連戰役賠款都冇要(估計日本也冇錢給)。

戰役結束了,勝利也好,失利也罷,參戰的配角們都有了各自的結局。

詳細環境大抵以下:日本的史料表示,這是一場持續了戰國名譽以及名將光輝的戰役,固然一定光彩(這一點,他們是承認的)。

但是他錯了。

這是一封聖旨,也是一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當中,有如許一句話:

朝鮮方麵,貨真價實的李舜臣自不必說,身後被封公爵,幾百年下來,能加的名譽都加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族豪傑。

但就在他奮勇打擊的時候,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他的胸膛。

這是千真萬確的究竟,所謂的抗倭援朝戰役,在史學界實在不算個啥,也冇傳聞哪位專家靠研討這事出了名。即便在明朝,它也隻是“萬曆三大征”的一部分罷了,史料也不算多,除了《萬曆三大征考》還算是馬草率虎外,很多細節隻能從日本和朝鮮史猜中找。

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用時一天半的露梁海大戰正式結束,日軍精銳第五軍全軍淹冇,史稱“露梁海大捷”。

固然在七年當中,曾有過無數的盤曲,趕上很多的困難,支出了相稱的代價,但這統統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