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三道溝(下)[第1頁/共4頁]
“臣覺得應當立即與東寧規複貿易,以朝鮮的馬匹、條銅、生鐵、棉花、奴婢調換東寧的火炮、火藥、硫磺、鎧甲以備不時之需。”司諫院正言韓泰東擺出一副倔強的態度來。“本朝使臣也能夠南下東寧參拜大明監國,求取(兩國聯手)的聖旨。”
“過於狠惡了吧。”李瑞雨皺著眉頭。“整備軍務動靜不小,萬一被清廷探知,那來的就不是一道敕書了。”丙子虜亂已經疇昔快半個多世紀了,但一來清軍的強大讓朝方影象猶新,這二來嘛,朝鮮的軍隊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故此由不得李瑞雨不擔憂以倔強對倔強會適得其反。“各位大人還要慎重其事啊。”
當清廷禮部發起下發敕書斥責時,康熙指出“此非小事,不必特降諭旨,但照所撰敕語,令該部繕本具奏,俟啟奏時,止票依議耳。”康熙考慮到事發之初已經下敕書令察議朝鮮國王,假定再發敕書問罪三使臣,不免使“朝民氣機離散、徒徒增益海逆,與國朝有損”。
敕書的最後部分由清廷禮部發起將鄭載嵩等朝鮮三使臣抓捕並押送朝鮮重處。
其次敕書中又列舉清朝曆代對朝鮮國王罰銀的措置以及禮部發起後被天子免議的事例,嗬叱“以疇前之姑寬者為例,反謂無可罰之情,何其謬歟?”並嗬叱“卑職不告其君,而輕弄筆端橫開禍始,皆由其國主弱臣強”。
李焞臉上的肥肉顫抖著,明顯他非常不甘心,但情勢比人強,他隻好忍痛承諾道:“準奏!”
接到朝鮮三使臣的報告後,清朝廷內有人主張當即緝捕三使臣,也有人主張將其押送回朝鮮措置。但因為東南邊麵明鄭的威脅日趨嚴峻,再加上清廷已經模糊聽到朝鮮與東寧之間有所聯絡,是以康熙的態度顯得較為寬大。
中朝兩國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的局麵是在明朝初年構成的。它是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不竭向北拓展國土的成果。元末明初舊元權勢退出朝鮮半島構成權勢真空,高麗王朝趁機向北拓展國土,在鴨綠江下流南岸一帶,沿昌城、碧洞、江界一線,設置了一係列邑鎮。向北光複雙城總管府一向推動到吉州,並在吉州以北、圖們江以南地區與女真人展開攻防戰。公元1392年李成桂策動易姓反動,建立新興的朝鮮王朝,持續向鴨綠江上遊及圖們江下流一帶推動。特彆是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1419-1450年)主動推行北進政策,沿圖們江下流南岸一帶設置六鎮,鴨綠江上遊南岸一帶設置四郡,從而以鴨綠江、圖們江天險做為其北拓國土的前哨基地。但是,上述地區本屬於女真領地,因為女真人不竭抵擋和偷襲,世宗歸天後不久,朝鮮不得不放棄鴨綠江上遊的四郡,女真人重回舊地,構成朝鮮汗青上所謂“廢四郡”地區。16世紀末17世紀初,努爾哈赤在同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的過程中,征調鴨綠江上遊、長白山南麓及圖們江中下流女真壯丁,十足卷歸興京編入八旗。今後,女真人再也冇有回到上述地區,這對朝鮮穩固鴨綠江、圖們江鴻溝是非常無益的。但而後朝鮮卻操縱江北廣漠的無人區,頻頻越境盜采人蔘、盜伐林木、盜獵外相,清、朝兩國為此屢生齷蹉,三道溝事件恰是此中影響較大的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