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納蘭全詞 - 調笑令

調笑令[第1頁/共1頁]

【註解】

①照:暉映,暉映。此處可瞭解為擬人化,看到。

明月。明月。曾照①小我拜彆。玉壺紅淚相偎②,還似當年夜來。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③。

調笑令彆名轉應曲、三台令。胡適的《詞選》曾經有一段關於這詞牌名的解釋:“{調笑)之名,可見此調本來是一種遊戲的歌詞;(轉應)之名,可見此詞的轉折,似是起於和答的歌詞。”納蘭用調笑之名去寫疇前的伊人相伴,是在諷刺本身的形單隻,也在感慨運氣的嘲弄。

“玉壺紅汨”一說,源自三國期間魏文帝曹丕寵妃薛靈芸。靈芸的故鄉在當時的東吳浙西常山讚鄉,她的內心滿懷著對父母兄弟與故裡的眷戀,另有對深宮後苑的惶恐。從江南遠赴洛陽的路上,薛靈芸淚流滿麵,侍從就拿了一隻玉壺給她接眼淚,卻見那淚水滴進壺後就成了血紅色。等達到洛陽後,玉壺裡竟是滿滿的血淚,後代遂將女子的眼淚稱作“紅淚”。

②玉壺紅淚:晉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隱士也……時文帝選良家後代以入六宮,(穀)習以令媛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芸聞彆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後代便用“玉壺紅淚”代指美人淚。

開篇直呼明月,如同神仙般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略有豪宕之意,接著一句“曾照小我拜彆”又有了較著的納蘭特性。呈現在納蘭詞中的風景或史事都並非純真的詠物或詠史,他總能將本身的情感附著其上,這明月也因曾瞥見了人間的離愁彆緒而傷感了些。

明月,明月。來夜,來夜。最簡樸的筆墨卻流暴露最深沉的力量,再冇法化簡,也正襯出詞人的心機,除了內心的她再也冇法盛載彆人,除了思念再也冇法動情。

讀罷這首《調笑令》,發明此中飽含著自嘲。

納蘭鄙人片感喟,來夜,來夜,這夜便更加寥寂了。罷了,借幾絲清輝,憶起伊人倩影。憑欄遠眺,明月未變,伊人卻不知那邊去。

曹丕為了驅逐靈芸,在洛陽城外製作了十座高台,高達二十丈,聳入雲間;高台的四周擺滿了蠟燭,稱為“燭台”,從靈芸進城的門路一向連綿到洛陽城郊。魏文帝在燭台等候伊人前來時,看到遠方的灰塵飛揚,車馬奔騰,就像天涯的漫漫雲端,不由感慨道:“前人雲,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今非雲非雨,非朝非暮。”以是改薛靈芸的名字為“夜來”。

③清輝:清澈敞亮的光輝,多用於指日月的光輝,此處指月光。

【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