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三策[第1頁/共3頁]
“好,郭先生但有所需,固然叮嚀。”
“那就多謝楊大人了!”
“嗯?見他?要不是其母舅任征西將軍,這個俗人怎有資格任一郡之長?”王戎有點不屑。
“大哥真乃有先見之明!隻是到時候再見楊太守這等人,他們怕是要換一副麵孔了。”
“王大人麵前,下官那裡敢當?我回府後便可行文,讓平樂縣令儘力共同郭先生墾田之事。”
“太傅有何叮嚀,下官定效犬馬之勞!”楊太守表著決計。
其次是安民,也有兩個彆例。權宜之計是製定法度,停歇爭鬥,底子的體例例是教養,倡導獨立劃1、求同存異、互利互惠,相互戰役共處。
“也算不上,隻是想有一點自保之力。”
“我想就近臨時安設這些百姓,待籌辦充沛以後再遷往陰平。”
“不知大哥對我的設法有何建議?”
“有甚麼費事不費事的?隻要大哥能做到的,老弟固然開口。”
“說來大哥聽聽。”王戎深深看了我一眼。
“好吧。歸正現在到處都是地廣人稀,這一個郡多上個幾萬人也無妨。不過既然要見,就不是老夫去見他,讓他來見我!”
“根基上有了,不過是剿匪、安民、生長經濟三策。”
我趕緊行禮說:“楊大人太客氣啦!鄙人今後定當重謝!”
閒事談完,又相互客氣一陣,楊太守辭職回府。臨走要向王戎表示一下情意,被王戎嚴詞回絕了。我送給他的禮品,他也冇有敢收。當然厥後我差人悄悄把禮品送進太守府,就冇再退返來。
“哎,我與郭先生一見仍舊、意氣相投,說甚麼謝不謝的,郭先生纔是客氣了!不知郭先生看上了那裡的地步,隻要下官力所能及的,必然儘快把那些小民遷走!”
“不敢,不敢。鄙人隻是感覺既然要在大人治下做事,該當征得大人的同意,以是不得不叨擾大人。”
“下官定儘力支撐!”楊太守滿口承諾,又對我拱手說:“冇想到郭先生乃王大人義弟,下官此前失敬了,失敬了!”
“陰平陣勢,易守難攻,不失為安身良地。但此地也有很多缺點:一,山多地少,以是糧食耕作不敷,十萬人可自給,但再多恐有力自支;二,漢夷稠濁,民風彪悍,管理不易;三,盜匪橫行,官府少兵,故抵內奸易,平內磨難。以是,事情不是你想得那麼簡樸的,買個太守最多有其名,但難以有實在。”
“不過大哥走之前,小弟另有一事費事大哥。”
“倒不勞楊大人大動兵戈,我傳聞武都向南有一地叫平樂,有太安然樂之意。鄙人圖這個處所名字吉利,想帶人到那邊開荒占田,不需遷徙百姓。”平樂在武都和陰平的甸氏道之間,但該平樂不是後代平樂古鎮阿誰平樂,而是武都郡的一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