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4章 張獻忠,你還造反嗎?[第1頁/共3頁]
幾十萬北伐雄師,如果不是為了爭奪地盤,而是為了拿幾個軍餉,朱元璋把江南那點地盤刮潔淨了也養不起啊!
而那些身在江湖,飽嘗痛苦的陝西懦夫,當然也聞到了亂世的氣味。
亂世......纔是豪傑們大顯技藝的期間啊!
這底子就是天亡大明啊!
那麼多的軍鎮冇有充足的地盤能夠屯田,就得依托民運糧、民運糧折銀去贍養。
不過榆林這裡畢竟是軍鎮,和隔壁延安府、慶陽府不一樣,明朝在這裡還是有很多武力的。
如果豪傑會不成......那麼大師夥兒就再張望一段時候,畢竟豪傑豪傑的性命也隻要一條。
這類經曆的人回家今後如何能夠好好種地?以是就領了一幫同親的少年,當了個橫行鄉裡的惡霸。同時也在等候機會,好大乾一場。
這動靜對於現在陝北高原上正摩拳擦掌,籌辦趁著天旱比年,民不聊生的風景鬨上一場的豪傑們而言,可真是一個好天轟隆啊!
而要把那麼大的地盤打下來,還要占有下來,不靠軍屯能靠甚麼?如宋朝那樣靠募兵底子不成能......軍餉發不起不說,募兵不管種地,後勤軍需都得朝廷處理。後勤轉運就得累死人!
按照明朝暮年的軍屯製,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軍屯所得,則用來養兵。而當兵種田的軍戶,則代代相傳,是為世兵世將。這套軍製在後代固然被人批得體無完膚,但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大明的氣數......將儘了!
還來了個六十二人破一萬的大捷......這可真是有點打擊陝西豪傑們的造反主動性了。
而府穀王的豪傑會,又成了吸引豪傑們重視力的風向標。如果豪傑會成了,陝西的三十六路反王就能同心合力,一塊兒去反了大明朝的天。那麼還在張望的豪傑們就會毫不躊躇的舉叛逆旗,揭竿而起!
在榆林鎮西部,緊挨著長城邊牆的柳樹澗堡下轄的一處寨子內,在寨子的祠堂內,這時滿滿鐺鐺的坐著的都是人。很多人腳上都是泥,像是剛從田裡返來的。這些人看起來根基都是農夫打扮,不過看他們的身材和長相,倒是多數比較彪悍,像是行伍出身的。這群人不消說也曉得,就是榆林鎮這裡的軍戶了。
並且募兵是流水的兵,不在邊陲紮根。就算能占點地盤,如何將之漢化?募兵占地,然後再募民耕地?朱元璋有多少錢纔夠花啊?
彆的,明朝的縮邊政策並冇有真正減輕邊防的壓力。因為明朝越畏縮,仇敵就越放肆,需求設防的處所也就越多。以是九邊很快就變成了十三鎮,最多的時候乃至呈現了十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