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史為鏡知興替[第1頁/共4頁]
到了這兒,彷彿是大快民氣、喝彩雀躍,光緒天子也算是辦了一件為國為民肅除貪惡的功德兒。但是,千萬想不到的大逆轉很快就到來了。
如此一來,鄭孝胥的“新官兩把火”,才方纔燒出來,就使本身成了全部外務府體係的仇敵。冇多久,就有人給他寄來了打單信:“你正在絕人之路,你要把穩腦袋!”
而這些言論,也反過來給溥儀、鄭孝胥等人很大的壓力。民海內閣外務部還公佈了專門針對清宮發賣古物出口的《古籍、古物及古蹟儲存法草案》。
一場陣容浩大的外務府清算打算無疾而終,今後再也冇有新的清算打算了。直到1924年,溥儀終究被擯除出宮,民國當局收回紫禁城,外務府就此壽終正寢。一代帝王,今後開些流落生涯,那些外務府的大小官員們,拿著狠撈特撈來的錢,各奔東西了。
皇權安在,國法安在,彼蒼安在?
以是,放到現在也是一樣的。固然說董腐敗這些人不會像外務府那麼惡,他們也一定去研討過這一段汗青,但是,有一點是必定的,那就是在他們的心中,以為“順從端方”比“從命號令”首要,即便這個端方看起來微不敷道,乃至很好笑。
民國四年,也就是1915年,外務府本身的開支竟然達到264萬兩,而慈禧期間外務府開支不敷100萬兩。更讓溥儀不滿的是,他底子不曉得那麼多白花花的銀子都用到甚麼處所去了!
因而乎,違製罪名建立,光緒可算是逮著了小辮子,頓時將慶寬“撤職抄家”。
溥儀哪兒曉得這裡的水有多深,道有多黑,幾近是大撒把,將這四百萬元全都交給外務府。卻未曾想,這叫慣了窮的外務府到了這會兒,還在每年都哭窮叫苦,抱怨四百萬元不敷花消。
1911年辛亥反動後,宣統天子也就是溥儀退位。袁世凱考慮安穩過渡,讓溥儀仍保有紫禁城和其他皇室財產,為天子辦事、辦理皇室事件的外務府也原封不動地儲存了下來。並且,民國當局每年還拿出“虐待”溥儀的四百萬元,這但是白花花的銀子。
那就是半個世紀疇昔了,退了位又當了日本人傀儡的溥儀,新中國建立後成為政治犯,最後被特赦。經曆了這麼多,這個當年的小天子,在內心一向放不下,對阿誰一向“因循舊製”的外務府悔恨不已。
讓光緒天子大跌眼鏡的是,大師分歧推舉的新任道台,竟然是被撤職的慶寬!並且,公選推舉的定見非常同一,光緒天子想駁都駁不了。
國會提的這些非難不是冇有事理的,就在此前不久,溥儀曾和鄭孝胥等人籌議將四庫全書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調換稿費以支撐“光複大業”。成果,這批書被民國當局全數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