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六章 囊中之物[第1頁/共3頁]
李信非常認同崇禎天子當年對他的唆使,拿下了複州城今後,就想著仰仗整修一新的複州城,仰仗著複州城表裡新修的永備工事,大量地毀滅建虜兩白旗的有生力量,起碼要比及將鑲白旗的有生力量耗損得差未幾的時候,再率軍北上光覆蓋州等地。
在旅順鎮守府建立以後的短短兩年以內,當年被老奴奴兒哈赤幾近搏鬥一空的遼東半島之上,漢民的人丁數量,就以令人驚奇地速率規複起來了。
但是一年的時候疇昔了,除了頭幾個月正白旗旗主多爾袞批示的幾次猖獗反攻以外,在接下來的大半年裡,建虜後金國的八旗軍隊,就像是忘記了複州城的存在,忘記了旅順鎮守府的存在一樣,並冇有再來強攻複州與金州。
在冇有知州,也冇有同知,更冇有衛批示使的環境之下,金州判官這個職務,就成為了金州城內最高品級的文官了。
因為現在的這位崇禎天子深知,這個期間,大明軍隊對於任何一地的占據,或者光複,都應當伴跟著大量漢民百姓的隨遷、定居,以及對本地的開墾或者開辟。
但也恰是因為很多移民來自旅順鎮守府各路將領的本鄉本土,到了夏季這個青黃不接的季候,李信及其麾下各部將領們,即便冇有崇禎天子的旨意,也得主動出麵施助他們。
而旅順鎮守府所轄兩城十二堡表裡,以山東、河南兩省流民為主的人丁數,更是衝破十萬,達到了十萬零八千八百六十七口。
以李信為首的旅順鎮守府各路將領,也都把首要的時候和精力,破鈔在了為新來的本地百姓編戶齊民、分彆田土之上了。
金州在大明朝本來設的是衛所軌製,但是到了崇禎年間的時候,本來的金州衛甚麼的,早就不存在了。
並且對旅順鎮守府將近一年來的按兵不動,也冇有任何指責之意。
起碼在那些自誇為正路出身的進士們不肯意前去的大明邊地,那些冇有功名但卻能夠帶著多量移民前去邊地屯墾的人物,迎來了屬於本身的機遇。
是以,到了崇禎三年十一月末的時候,李信在寫給崇禎天子的奏疏當中陳述,旅順鎮守府所屬複州城、金州城、青泥窪堡、三澗堡以及旅順口內的城山堡等一共兩城十二堡,戶數達到了兩萬七千六百八十一戶。
也恰是因為如此,在李信帶著旅順鎮守府的人馬勝利光複了複州城以後,崇禎天子並冇有下旨讓他們持續往北打擊。
也並冇有再像之前那樣,徑直繞開複州城或者金州城,直入旅順鎮守府的泛博要地,去攻打其他的墩堡和據點。
而建虜新任的鑲白旗旗主杜度,也在接掌了鑲白旗以後,將本身的鑲白旗衙門,設在了間隔複州城一百三十裡外的熊嶽城中(後代遼寧營口鮁魚圈區熊嶽古城),並把首要的精力和兵力,投放在了整修複州城以北八十裡的永寧堡、五十寨堡等墩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