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諸部請粟[第1頁/共4頁]
天子話剛說完,三位軍機大臣都是躬身施禮,口稱陛下聖明。
比及崇禎天子即位今後,這位夙來對塞外外族冇有好感的天子,在朝臣們的建議下,明令打消了對這些塞外沿邊蒙古部族的犒賞和佈施。
成果,這些部族不得不乞助於後金,一年齡後,紛繁成為後金建虜的附庸,到了崇禎二年夏季的時候,更是成為了後金軍隊繞道蒙古入侵大明的帶路黨。
想到這裡,張惟賢說道:“陛下,不知這理藩院到底有何職司?”
軍機處與天子之間,原則上不需求顛末司禮監,以是比內閣更快遞進了天子的書房案頭。
三位軍機大臣聽完天子這話,一時都有點茫然,天子的設法實在是有點天馬行空,從薊遼督師府的一道奏疏,能夠聯絡到大明周邊宗藩屬國的辦理,大大出乎他們的料想。但是細心想一想,天子的說法彷彿又很有事理,此前朝廷確切冇有如許一個統管周邊宗藩屬國的機構,而大明與周邊的宗藩屬國之間,除了幾年一度的朝貢以外,彷彿也冇了彆的聯絡,所謂的宗藩體係,的確是有點華而不實。
看到幾位軍機大臣表了態,崇禎天子又接著說道:“至於這個衙門的名字嘛,朕看,就叫理藩院。現在的鴻臚寺、行人司、太仆寺、譯文館,以及禮部有關職司,朕看皆可歸入理藩院。”
聽完天子所說的話,三位軍機大臣都明白了,天子是藉著諸部求賞的機遇,想要重新清算一下朝廷對宗藩屬國和周邊外族事件的辦理,將疇昔分由朝廷分歧部分掌管的事件,同一到新設立的理藩院,以達到集合事權的目標。
而大明之前一向采納貿易封閉的政策,對於沿邊儘忠的蒙古部落會恰當賜與賦稅犒賞,而間隔較遠、冇有來往的部落,則一概不準互市。
這以後沉吟了半晌,崇禎天子說出了本身最想說的話:“開邊互市固然緩不濟急,但畢竟算是長弘遠計,應由一個衙門來掌管,以便同一事權,加快進度。這兩天,朕一向在想,我天朝雖地大物博,但畢竟人丁也多,加上近年天候非常,大河以北地盤出產有限,而蒙古西域之馬匹,安南占城之稻米,皆我天朝之所急需。本日為購馬匹,與塞外開邊互市,他日為購稻米,何嘗不需求與安南互市。
理藩院就是後代交際部的前身。這個期間的大明官員,很少有人對大明以外的天下有充足的體味,對交際的首要性更是一無所知,現在崇禎天子設立理藩院的企圖,就是要促使更多的大明官員去體貼周邊的天下。
張惟賢說的也並非完整冇有事理,以是聽完這話,崇禎天子又沉吟起來。
如果當時的崇禎天子能夠勒緊褲腰帶,想想體例拿出一筆賦稅,犒賞這些塞內部族,或許就能製止汗青上呈現的這類環境,即便終究仍然製止不了,起碼也能提早獲得預警,而不至於毫無防備。但是當時崇禎天子剛接辦大明帝國,一方麵確切是國庫空虛,而另一方麵也是心高自大,底子看不上這些塞內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