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七章 說到做到[第1頁/共3頁]
就在鵝項嶺大捷的第二天上午,奢崇明的頭顱,也在繞道貴陽獲得確認以後,又被貴州巡按禦史王應華親身帶著,送到了鵝項嶺下的官軍大營當中。
不過奢崇明、安邦彥兵敗身故以後,因為侯良柱與許成名之間爭功而形成的龐大爭議,使得當時安定了奢安之亂的將帥大多冇有獲得應有的封賞。
眾將圍觀以後,就是傳首各營。
如果一向走水路,兩個月也下不來。
而統統的這些汗青經驗,都是現在這位崇禎天子從一開端就要死力製止的。
其他有功將領,比如秦良玉,侯良柱,許成名等人,也都隻是給了名譽性的品秩晉升,而冇有獲得實打實的封賞。
而陣斬安邦彥的功績屬於誰,就更是一筆胡塗官司了。
這一批勳貴世家跟著叔叔反侄子,從道義上說,本來不太站得住腳。
“且諸將士身經數百戰,鹹願得尺寸之地留子孫,請吾皇陛下準予雲貴川全軍將士援引遼東、東江二邊鎮之先例,以軍功換地盤,割此新土以授之。
並且朝野之間關於朱燮元的各種爭議,也導致了朱燮元在厥後竄改了對待水西安氏的態度。
次日一早,即派出一隊精乾職員,帶著奏摺與奢安二人的頭顱,快馬北上,走敘永,過瀘州,經重慶,然後順江而下至武昌,再從武昌登陸往北,一起露布報捷趕赴京師。
從赤水四周的鵝項嶺北上敘永,然後展轉再至京師,平常需求兩個月擺佈。
而貴州總兵官許成名則對峙說陣斬安邦彥的人,是本身的麾下將領趙國璽。
是以,汗青上朱燮元把撤除安邦彥的大功記在了許成名和他的貴州軍身上,但是此舉不但形成了侯良柱對朱燮元、許成名的仇恨,並且很快就在朝野之前激發了龐大的爭議。
而與此同時,朱燮元也讓本職是南京兵部左侍郎的武之望,帶著貴州巡按禦史王應華,在鵝項嶺下的各部官虎帳地當中,記錄有功將士及陣亡將士之名錄。
本來的汗青之上,奢崇明和安邦彥兩人直到八月中下旬的時候,纔在鵝項嶺兵敗身故。
向來報喪是越慢越好,而報喜則是越快越好。
這一下正中現在這位崇禎天子的下懷。
而崇禎天子也因為各種百般的啟事,不得不捏著鼻子持續儲存了這個兵變了將近十年之久的水西土司世家。
這麼做,就是為了要拔擢一批新的勳貴世家,來頂替那些日趨腐朽的靖難勳貴世家。
“諸將士得地而安居,知所鬥爭,今後吾皇陛下但有所命,諸將士及子孫必效死疆場,而水西之地亦必是以而戶口自實,如此水西乃至西南可得大定而永安也!”
而這一世殺了奢崇明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巾幗豪傑秦良玉,這一點更是冇有爭議。
朱燮元在要求論功行賞的奏疏當中寫道:“朝廷雄師剿水西,前後交戰凡八年,彝苗賊寨焚劫無算,水西丁口十不存一。水內水外傍河可屯之地不下萬八千頃,現在儘皆荒涼,棄之實屬可惜。